第14版:民生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2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额贷款圆了农村妇女创业梦
本报记者 陈果静 李琛奇
许 滔绘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甘肃省新增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45.75亿元,放贷规模居全国第一。今年1至10月共为甘肃省31.2万名妇女提供了致富“启动金”。

资金瓶颈得以解决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乡前进村的杨丽2010年前经营着一家“农家乐”餐馆,生意却不怎么好,眼看着投进去的几万元辛苦钱就这样打了水漂,一家5口人发起了愁。就在这时,杨丽从前进村妇代会主任那儿听说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这是国家给农村妇女的优惠政策,一次最多能贷8万元,两年内还清即可,还没有利息。杨丽下定决心,一口气贷了5万元,修建了两座日光温室,种上了张掖有名的红提葡萄。“第一年赚了1万多元,去年收入34000多元,两年本钱就赚回来啦,还款完全没问题!”杨丽乐呵呵地说,“今年还完贷款,还打算再贷上几万,再修几个大棚。”

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是国家给予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的一项政策支持。2009年7月,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全国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将小额担保贷款对象由城镇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拓展至城乡妇女,符合条件的农村妇女都能以个人身份申请8万元以内的贷款,进一步帮助妇女解决了在创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

在张掖,从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中受益的不只杨丽一家。“2009年我们家贷了5万元搭起了一座大棚,现在一年能种两茬西红柿、三茬黄瓜,收入翻了番!”甘州区党寨镇汪家堡村村民刘梦告诉记者,申请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前,她家种了10亩玉米,一年下来,每亩只能赚2000多元,每年只有2万多元的收入。“现在种大棚蔬菜,一年就能赚4万多元,比种田的收入高多了!”

“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圆了我们这些农村妇女的创业梦,它让我们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银行卡,在家庭中更是有了发言权和决策权,我们真正成了‘半边天’。”刘梦自豪地说。

特色产业加速发展

据统计,张掖市累计为超过10万农村妇女发放了小额担保贷款46亿元,放贷量位居甘肃省前列。张掖市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条坚持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相结合的路子。

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推行让农村妇女有了致富的“第一桶金”,但在贷款初期,一系列问题仍困扰着她们。贷款后,能不能在两年的时间里有收益、及时还上款?贷款之后如何选择种植品种,又要怎么种?有了收成到哪儿去找销路?这一个个问号,让妇女们在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时显得有些犹豫。

张掖市妇联主席强梅介绍,从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制定到实施,一直紧紧围绕着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受贷妇女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如以玉米制种、温室红提葡萄、高原夏菜等为主的种植业,以肉牛养殖、羔羊繁育为主的养殖业等,一些妇女还开起了“农家乐”餐厅。再加上村里专业合作社从苗木的供应、种植技术的指导到最后农产品的统一收购形成了“一条龙”服务。这样一来,妇女增收致富有了保障,还贷也不成问题,还推动了当地重点产业的发展。

在地处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自2010年9月开始,该县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累计已达4148户、2.4亿元,还创建了马蹄乡科技养殖小区等8个农畜产业示范基地,带动4000多名妇女走上创业之路。

张掖高台县则建起了绿色农畜产业市级示范点2个、县级示范点6个,新建了绿洋无公害蔬菜产销一体化妇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个,妇女人均增收5800元以上。近3年来,高台县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1916户、金额达9.35亿元。

为了更好地发挥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作用,2009年以来,张掖市新建妇女经合组织20个、专业协会19个、妇字号创业培训基地414个,建成集中连片的高效农业示范点335个、蔬菜日光温室大棚7559个,建立了12个市级和36个县级利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发展的绿色畜产品示范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妇女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