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郊农民住上暖屋了
本报记者 杜 芳
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大东沟村农户住上了新建的暖屋。 杜 芳摄

12月7日将迎来大雪这个节气,这就意味着天气更加寒冷,降雪的可能性更大。当城市烧足暖气、开启空调准备迎接寒冬的时候,没有暖气的农村居民怎么过?记者日前走访京郊农村居民,一探究竟。

顺义区马坡镇良正卷村的张秀云告诉记者,他们家对住宅进行了单项改造,通过外墙保温处理和更换塑钢门窗,张秀云家里即使不烧炉子也一点都不觉得冷。“以前冬天都穿大棉袄,还冻得哆哆嗦嗦的,现在屋里只用穿毛衣就够了。”张秀云说。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住房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的住房条件也千差万别,即使在条件相对优越的京郊农村,在一些偏远和自然条件差的地方,农民的住房条件仍然很简陋。

“农村住房呈现三个90%,90%以上住平房,90%以上是砖混或者砖木结构,90%以上没有达到抗震设防。”北京市农委村镇建设处处长郭子华说。

从2011年起,北京市大力推进“暖起来”工程,通过采取“以奖代补”等措施鼓励农民参与抗震节能新农宅改造,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在全市推广建造20万户抗震节能新型农宅。据了解,北京市制定了农宅改造的政策标准:每完成一户新建、翻建、综合改造每户补贴2万元,完成一户单项保温改造每户补贴1万元。奖励资金直接补给区县。除政府的补贴外,各区县也将根据实际进行二级补贴,其中顺义区最高,对新建翻建住宅补贴4万元,单项保温改造补贴1.34万元。朝阳、丰台、门头沟、房山、昌平、怀柔6个区也制定了与市级基本是1:1的资金补贴配套政策,通州制定了与市级一半左右的资金补贴配套政策。

“许多农村居民房子坏了,能小修不大修,能修补,就不舍得建新房。但是补贴政策的出台大大推动了农村住宅改造工程。”郭子华说。

平谷区黄松峪乡大东沟村的农宅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铺上了太阳能系统,能保证住宅的持续供暖需求。记者随机走进一户农户家,屋里非常暖和。这家的主人陈秀峰已经75岁了,他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家住在山上的石木房子里,冬天烧柴火热炕,家里烟熏火燎不说,还不暖和,有时候晚上一碗水放在屋里,第二天就结了冰。现在搬到了新建的抗震节能暖屋,用上了太阳能,干净整洁,住得特别舒心。

在顺义区马坡镇良正卷村,有的村民已经用上了地源热泵。村民高杰家的地源热泵一台十万元。“这是村镇企业提供试用的,对比哪家的更节能,然后再推广。”地源热泵就像一台抽热的水泵,冬天将热量抽上来取暖,夏天将屋里的温度抽出去散热。

抗震节能改造,让农民住宅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坚固,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让农村的发展走向低碳、绿色。

未改造之前,北京市农民每年冬天用煤4吨左右,按照现在1吨煤平均1000元来算,农民每年冬天的燃煤费需要4000元,这对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许多农民往往舍不得买好煤,只买便宜的煤,只冒烟不供热,造成空气污染。节能改造后,不仅节约了煤炭,室内温度也提高了。从2011年改造完成的农宅看,冬季室内温度提高4至6度,2011年完成的11.7万户农宅当年节约燃煤18万多吨。原来房子的寿命平均15至20年翻建一轮,现在房屋寿命提高到50年到70年以上,农民从代代建房变成一代人建房三代人住。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两年来已经完成242088户,超过计划任务的21%。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在京郊农村,缩小城乡差距正在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扎扎实实展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