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攀登巅峰的奥秘
□ 来 洁

71岁的总设计师江运泰,是记者到东菱采访印象最深的人。他说,“我退休后加盟东菱,只用了10年,就把振动台从5吨干到了50吨。我非常高兴,能够在世界振动行业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我们的里程碑。朋友给我写过一副对联,‘离退不是终点站,勇创人生第二春’。在东菱,我做到了”。

壮志得酬的江运泰面色红润,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像江运泰这样在东菱得以施展抱负的人还有很多。39岁的财务总监陈亚森之所以到东菱来,就是想要实现在别处实现不了的理想。“在东菱,大家是在做实事。50吨的振动台研发资金全部是自筹的,如果干坐在那儿,等着国家立项拨款,研发的时机就错过了。”

为什么东菱这个舞台会如此吸引人?

体制,还是体制。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东菱充分发挥了灵活的体制优势,努力破除影响创新的机制障碍。在这里,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直接面向市场需求,摒弃了行政因素的过多干扰,给予创新人才足够的尊重和自由的发挥空间。

东菱总工程师陈俊,是国内第一台数字式开关型功率放大器的研制者和核心技术掌握者。他从一家国有大厂到东菱后,相继研制出输出功率为160、240、300、480、700千瓦的数字功率放大器,技术水平遥遥领先于国内。陈俊告诉记者,是东菱直接与市场接轨的灵活机制,激发了他的创新活力。在以前的单位,新产品开发要厂里层层审批,等批下来已过了一年,早就丧失了商机。而在东菱,用户需要的产品从订货到交付使用不超过3个月。

总裁王孝忠有一番话说得好,“振动行业是个冷门,资源相对贫乏,人才不可多得。东菱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功,就是为每一颗优良种子找到了适合生长的土壤。这也是东菱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因为有着求贤若渴、知人善用的人才观,正是因为有着灵活自主的体制优势,东菱打动了多名国内顶级专家加盟,并相继引进了一批留美博士等高学历海归人才,组建了一支能啃“硬骨头”的研发团队。如今的东菱,300人的公司员工中有100人搞研发,真正实现了企业参与科研、科研融入企业,将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了科研实力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聚集了人才,更要培养人才,为未来积攒能量。东菱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目前在公司提供的平台上拿到大专、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文凭的员工占到总人数的八分之一。

正是因为体制机制创新极大地释放了人才能量,东菱才能够从8个人8万元起步,不仅“振”开国外封锁线,改写世界振动行业的市场格局,而且骄傲登顶国际领先水平。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