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11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着力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 本报记者 隋明梅

9月初,河北省张北县玻璃彩村村民冯左军3个大棚里的秋扁豆和西红柿还没下架就已算出了收入,因为种植协会早已替他找好销路,而且每斤比市价高2角。“不光卖菜省心,平日管理有植保站技术员免费指导,县乡服务机构到时会送来种子。”走在鹅卵石与彩砖铺设的乡间道路上,望着前方的太阳能路灯,冯左军告诉记者,“现在种地心里踏实,在农村生活不比城里差多少,老了能领养老金,看病能报销,村里有医务室、文化室、治安室,和十几年前大不一样……”

大不一样的是,从中央决策到基层村镇社区工作,社会建设与管理以为群众谋利益为出发点,社会体制创新以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

创新社会管理

当改革开放的脚步迈入世纪之交时,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等都已经和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原有的计划经济框架下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要求。因此,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如何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于是,面对现实、迎着困难,我们开始了以改善民生为主旨的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经过10年探索与创新,我国的社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这种突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民生问题纳入了社会发展的纲领性目标,二是着力探索富裕基础上的社会公平。这种社会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10年来党和政府就加强社会建设、改善社会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其中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与此同步,每年的财政预算投向民生公共事业的份额也快速增长:

就业方面,2003年中央设立再就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47亿元,以落实再就业补助政策,约占当年支出的0.3%;到2012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5750.73亿元,约占支出的8.97%。

住房方面,2007年中央投入51亿元建立廉租住房制度,此项支出约占当年支出的0.17%;到2012年,住房保障支出达2117.55亿元,约占支出的3.3%。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2003年安排92亿元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约占支出的0.6%;到2012年,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孤儿、残疾人、流浪人员等社会救助体系,安排资金928.88亿元,约占支出的1.4%。

记者日前在山东莱芜市采访,雪野镇房干村党支部书记韩增旗兴奋地说,“从老百姓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到保护生态、和谐新农村,投入是一年比一年多,国家下的力度真大!”他和村委会决定从办小打小闹的企业转轨到做民生大事业,投资养老、生态、教育、文化等事业,把小山村建设成人与人、人与山水和谐相处的养老养生之地。

协同推进

专家认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社会建设,至少包括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居民生活保障、收入分配、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工作运行和社会领域党建八大体系的构建与管理。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该如何推进?

我们国家选择的路径是,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社会建设。

于是,以完善制度与法制保障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革创新广泛展开,逐步架构起八大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庞大细致。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安全网,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等一系列保障措施。1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些重大项目的推进具有开创性、标志性意义。《社会保险法》正式颁布,这是社会保障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标志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从城镇向广大农村扩展;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城乡居民全覆盖;制定实施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的布局和谋划——覆盖城镇、覆盖农村;突出制度建设而且强调经办管理服务;明确中央责任而且给予地方政策指导;指出发展方向并提出保障措施。

公共服务体系建出特色。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战略意义的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公共服务支出比例偏低、区域之间公共服务支出的人均差异过大、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效率低下等问题,各地各部门进行了大力度的创新与探索。比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发展3岁至6岁儿童学前教育,着力加强幼儿园建设,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比如全面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办好农村学前教育,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比如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动乡、村卫生机构功能改造提升等。

各地还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项目投资体制改革,放宽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管办分离、布局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管理办法,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

收入分配体系建设足音强劲。近年来,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过大,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和谐,也会影响有效需求的正常增长。中央准确地把握这一社会现实,及时提出建设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

与此同步,交互推进的还有居民生活保障体系、社区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运行体系和社会领域党建体系的建设。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幅和谐壮美的社会画卷正在华夏大地徐徐展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