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11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主创新为强军
——记党的十八大代表、空军工程大学教授黄长强
本报记者 姜天骄 通讯员 聂世轩

金秋,古都西安碧空如洗。党的十八大代表、空军工程大学教授黄长强正在实验室里忙碌着:“这个问题很快就要解决了,它会为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战机佩上空中利剑。”在过去的29年,黄长强带领他的科研创新团队,打破重重封锁,为我国研发出无人机飞行器作战系统,解决了飞机作战训练中一系列武器装备建设的重大难题,为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长强的科研创新之路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获得南京理工大学弹药工程博士,担任空军工程大学军械教研室主任后,他就大步迈开了航空武器装备科研的步伐。

第一个机会是从他在部队的调研中得来的:我国自主研制的某型武装直升机由于火箭射击精度达不到战术指标而影响定型。黄长强暗下决心攻克这一难关。半年时间,他和课题组探索出全新的设计思路,应用他们的创新成果,改型后的武装直升机火箭射击精度大幅提高,得以定型批量生产。他取得的第一项科研成果,就在机载武器研发领域崭露头角。

我国某型运输直升机列装陆军航空兵部队时,主要担负军事运输、抢险救灾等任务。后来,根据陆航部队任务领域拓展,总部决定将该型机改装成武装直升机。

改装问题能否解决?谁来解决?有关部门的目光再次落到了黄长强身上。

给运输机加装武器系统谈何容易,那可不是简单的拼装,而是要解决武器系统操控、机弹相容以及直升机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等一系列科研难题。当时只有32岁的黄长强毅然担当起机上武器系统设计和加装的总设计师。他带着团队废寝忘食、日夜攻关。一次在北京举行设计方案评审会,黄长强高烧39度坚持作完了报告,一下台就晕倒在座椅上。

说起十几年前的这段往事,黄长强对记者说,当他登上加装武器系统后的直升机,看着百余发火箭齐刷刷地喷射而出,足球场大的目标顷刻间陷入一片火海,那一刻,他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今年,一场实兵实装大规模演习在高海拔地区展开,由黄长强和他的科研团队设计改装的某新型武装直升机编队腾空而起,飞向演习纵深区域,一枚枚新型机载武器准确摧毁“敌方”目标。

某型新机配有多种型号的精确制导武器,是我国空军实现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战略转变的重要装备。然而,精确制导武器价值昂贵,且挂飞寿命十分有限,训练中各国空军通常的做法是挂载训练弹。

别以为训练弹只是个不值钱的摆设,如果从外国引进,一枚普通训练弹就要几百万元,必须配备的训练弹专用检测设备也要1000多万元。如果想要高级一点的训练弹,无论出价多少人家也不卖。抱定了“不能让战斗力受制于人”的黄长强横下一条心,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争气弹”。黄长强何尝不知道,新型导弹制导控制技术也尚需突破,一个小小的院校教研室在如此重大的任务面前显得势单力薄。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深思熟虑,他终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创新科研机制,实行军民融合,走强强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科研创新之路。在空军工程大学的统一协调下,国内顶尖科研单位组成攻关团队,人力、物力、财力形成合力,横亘在面前的重重困难被逐一击破。“这种训练弹批量装备部队后,每年可为部队节省不少装备经费。”黄长强说。

总是先人一步的黄长强看到,世界各国的无人机发展正如火如荼,未来的天空将是无人机的天空。用部队多样化任务需求牵引教学和科研,是黄长强为自己总结的成功秘诀。为此,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正在培养我国第一批无人作战专业的博士和硕士。

黄长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防发明专利12项。2010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为黄长强记一等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