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筑就不朽的丰碑
韩 叙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历了包括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等众多考验。然而,山崩地裂,撼不动党和人民团结一心;桥断路毁,挡不住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在灾难面前,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组织群众自救互救;人民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危,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白衣战士冒着余震的危险,救死扶伤;灾区群众强忍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积极投身抗震救灾。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更是舍生忘死、冲锋在前,成为抗震救灾的突击队和主力军。在气壮山河的救灾实践中,人间大爱如炽热的岩浆喷涌,迸发出感天动地的民族活力,映照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诠释出新时期中华民族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延伸。从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到和平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我们看到,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挺直了压不垮的脊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精彩的诠释。

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凝结。凭借这种时代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30多年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奠定了抗震救灾的物质基础,而且夯实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当灾难突然降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从拯救生命到医治伤员,从群众安置到灾区重建,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有效举措,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主题,凸显我们党对生命的尊重,对百姓的挚爱。

抗震救灾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升华。在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的全过程中,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为赢得救人时间、提高救灾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透明,实时传播,抚平了民众的不安,凝聚起坚定的力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

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精神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成为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熔铸了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坚实脚步。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使之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信心百倍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