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济宁:民生图景最动人
本报记者 王 晋 王金虎

近年来,山东济宁民生体系建设从小到大、基本健全,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搭建信息平台,构建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制度完善、体制完备、符合市情、持续发展”的民生保障体系,开创了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就业、养老、住房、看病……这些最牵动民心的事,也是济宁市委、市政府最重视的事,更是市财政投向的重点。采访中,各级干部谈的是民生,群众最满意的是民生,快速发展的背后展开的是一幅动人的民生图景。

搭建信息金桥

10月17日,济宁市人才市场“蜜蜂零工超市”服务台前,几个年轻人正在电子触摸屏上寻找招工信息。23岁的张超想找个销售的活。在触屏查询机前,他按了“找活”这个选项,用二代身份证一刷,屏幕上就出现了“欢迎您,张超先生”,在提供“区域”、“职业”等选项后,屏幕上出现了几页招工信息。每个信息里都可以再查询职位名称、年龄要求、月薪、工作地点、联系电话等,一旦找到合适的岗位,求职者就可以直接与企业联系。

“这个查询系统操作简便,是专为农民工和找零工人员设计的。2009年,我们开发了身份证智能求职系统,采用了物联网设计理念,实现了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智能对接。由于一线人员参与研发,保证了信息的实时性和真实性,2011年,获得了国家专利。”济宁市人才市场信息与网上市场部部长魏志静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济宁市人才市场主任邵新才告诉记者,2005年,这个人才市场开始起步,每年举办210多场现场招聘会,累计求职人员流量在25万人次左右,已为16万人次找到了岗位,这个市场也成为鲁西南和苏北地区最大的人才市场。他最大的感触是,“这10年,人才市场更加专业化、现代化了。过去招聘,要用一两周收集信息,然后打印、邮寄到各县,企业用工情况千变万化,等人招到了,情况已经变了,基本是‘零效果’。现在,信息及时更新,用交互的方式实现各取所需,让每个求职者‘到手的就是可口的’。”

以创业带就业也是济宁市的亮点之一。济宁市就业办公室就业安置科科长程璟高兴地说,2009年,济宁市成为全国首批82个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之初,市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加大培训、搭建平台、降低门槛、提供服务,从2009年至2011年,每年新创个体、私营企业2.8万户,带动社会就业从7.7万人提高到13.5万人。今年7月,济宁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

创新管理模式

“先看病、后付费”的创新始于济宁市兖州中医院。2010年,该院率先改革,迈出了医患互信的一步。作为创新的实践者,兖州市中医院院长孔庆民坦承,“当初非常纠结,我们是两家医院合并的,合并后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一定压力。如何更好地方便患者看病就医,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在充分调研分析当前医保、新农合政策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先看病、后付费’这项便民举措。”试点至今,3万例患者没有1例逃费的,医院尝到了甜头。2011年,全院的业务收入比以前增加了97.83%,住院患者增加了80%以上。如今,这一暖民心的政策已在山东省推广。10月17日,患者林存娥在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办理了出院手续,在住院收费票据上,预收金额是零,从10月8日到10月17日住院9天,合计应缴费4658.77元,出院时患者只缴纳了新农合报销后自费的2296.14元。

地处任城区、市中区、高新区三区交界的任城区仙营街道,人口5.89万,流动人口占48.6%。今年以来,这里推行社会管理服务一体化工作,实现区域网格化、统筹信息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一体化。街道划分了45个网格,每个网格300到500户、人口1000到1500人。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程艳春介绍,网格工作室一般由“1+2+X”名成员组成,其中“1”为具备党员身份的居村“两委”成员,“2”为网格管理员、协管员,“X”为楼栋长、警员、党员、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等,及时收集信息、化解矛盾、解决困难,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管理格局。44岁的仙营社区第一网格工作室管理员刘琪从事社区工作12年了,她笑着说,“第一网格有649户、1623人,管理员的工作包括社保、养老、医疗、治安、流动人口登记等,有时家里没电了,也都来找我。干这个苦中有乐,也没个周末,有时为登记住户信息,要多次上门。”

仙营街道党工委书记赵文卫说,“去年11月,我们探索推行社会管理一体化工作,还开发了软件,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的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一体化。今年是基础年,明年我们将进一步规范,做到初见成效,2014年,争取使仙营街道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品牌、工作模式真正成形。”

共享幸福生活

10月18日,锣鼓声中,兖州市新兖镇敬老院内的老人们正在为重阳节排练节目,有的划旱船、有的扭秧歌、有的打腰鼓。59岁的敬老院院长韩兆菊在这里工作了多年。这家敬老院1996年投入使用,工作人员22人,供养着132位农村“五保”老人,荣获“山东省文明敬老院”、“山东省模范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等称号。在这里,老人吃穿用医全是政府拨款,每人每月还有20元零花钱。

“我们这里就是个大家庭。每到节日,这儿都特别热闹,春节时会餐,8人一席,整鸡整鱼,一桌12个菜,要办20多桌。我们通过‘老有所乐’带动全院的工作,有民乐队、有说三句半的、有歌舞队,大家自编自演,老人们欢欢乐乐的。”养老院里,种着大白菜、山药、胡萝卜、大葱,还养着猪,充满了田园乐趣。

71岁的牛本英大妈总是乐呵呵的,她来敬老院11年了,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她说,在敬老院不愁吃穿,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电扇,还给发演出服装,经常编节目。“俺叫这里幸福院,早就想来这个地方。在这里,大家处得像亲姊妹一样,过生日还给买蛋糕,俺觉得幸福着呢。”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兖州市,143个乡镇都办起了敬老院。

9月21日,济宁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民生保障体系的意见(试行)》,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教育保障、济困救助、社会养老服务、公共文体服务、城乡环境改善、社会管理等10大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资源普惠度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济宁。

济宁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主任、社会保障科科长吕振雷感慨地说:“这10年,济宁民生建设确实用力,很多事做得很扎实。今年,民生保障政策出台,从制度角度实现了全覆盖,保障力度更大了。”

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说:“构建民生保障十大体系,就是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体现和实际行动。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凝聚群众、团结群众、带领群众,不断开创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