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中国制造”成为质量精良的代名词
陈建辉

每一次航天壮举在引发国人骄傲的同时,也能带来一些思考。人们常问,为什么我们能如此精准地把人和卫星送上太空却不能让“中国制造”与优质同行?

有人答曰,航天工业模式不可复制。原因是,火箭、飞船等航天产品都是单件产品,只需一次有效,可以精雕细琢,不计成本。而对其他产业来说,批量是前提,还要长期有效。

这个回答乍一听似乎很在理。但是,今天在太空完成部署的由16颗卫星组成北斗卫星区域导航系统,以及早前在太空与神舟飞船完成两次对接,历时1年有余的天宫一号,还有已在太空运转8年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都用事实对这一解释予以了反驳。这就是说,航天工业的自主创新和高质量是可以复制。

我们应该学习航天工业,敢于自主创新。航天工业的核心技术从来都是买不来的,因此,航天人从没想过走“引进”的路子,也从不惧怕一个个从零开始的艰巨任务,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今天的北斗导航,实现了航天技术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使我国跻身航天大国行列。

我们应该学习航天工业,敢于坚持质量管理零缺陷。世上从来就没有“零缺陷”的事物,航天人的“零缺陷”是向自己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为此,他们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严格管理,在风险控制、质量管理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其量化控制之精细已达到对拧螺钉的力矩、黏接剂的用量都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些规范让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有依据、按依据、留记录,确保最终产品的高质量。

我们更应该清楚,技术和产品是物化的竞争力,在这些有形东西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无形的力量。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此,我们更要学习的是,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以及“严格、精细、规范、谨慎”的工作作风,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让“中国制造”成为质量精良的代名词。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