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开发银行: 金融创新服务国家战略
本报记者 王 璐

近10年来,国开行一直注重将自身发展有机融入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无论在基础设施和城建领域,还是民生业务和国际合作领域,都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融资机制创新,有效带动了巨额社会资金助力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2012年9月7日,随着国家开发银行101.66亿元“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我国暂停了4年左右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在当前实体经济融资渠道不畅、资本市场融资乏力的背景下,我国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引导社会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中央“稳增长”战略部署具有积极作用。

7年前,我国启动首批资产证券化试点时,承担首只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任务的也是国开行。从我国先后两次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国开行作为国家的银行,一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先锋”。

以市场化方式破解发展“瓶颈”

用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策目标,而不是用财政的办法和行政的办法实现政策目标。这是国开行的角色和职能。

在我国众多的银行业机构中,1994年成立的国家开发银行是惟一以“国家”冠名的银行。这沉甸甸的“国家”二字有双重含义:一是说明国开行的属性,是国家的银行;二是表明国开行肩负的职责,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

1998年,时任国开行行长陈元提出在“市场环境下,银行框架内”办政策性银行的新思路,随后接连进行了3次信贷改革,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开发性金融之路,而“服务国家战略”则成为贯穿国开行历史的一根主线。

“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重要区别是开发性金融建设市场,而不是单纯利用市场。”陈元指出,相比而言,商业性金融主要是运用和依靠成熟市场,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国开行是在金融资源配置上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和政府意图。开发性金融把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以市场化方式缓解瓶颈制约,通过主动建设市场,使空白、缺失的市场逐渐发育成熟,为商业银行铺路搭桥,服务的领域更宽、效率更高。

城建领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前由于缺乏市场机制,银行资金不敢贸然进入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环境整治等领域。国开行以银政合作为切入口,从1998年创立“芜湖模式”开始,与地方政府共同构造市场化的融资平台,打破了银行资金不能进入城建领域的市场僵局,形成了金融财政良性互动、共同拉动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国开行从市场建设入手改变了“游戏规则”,把一些别人看来只能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的领域,培育成了银行贷款的增长点。2002年底,国开行城建领域贷款余额为1165亿元,到了2012年6月底,这个数字已经变为1.2万亿元,增长9倍多。10年来,国开行不仅是我国城市化大潮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10年来,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国开行自身的业绩也节节攀升。2002年,国开行资产规模为1万亿元左右,截至2012年6月末,已近7万亿元;累计本息回收率99.41%,连续12年高位运行;不良贷款率为0.33%,连续29个季度保持在1%以内。

为了人人享有平等的融资权

不能只看到民生金融业务单笔额度小、工作量大,更要看到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海拔最高的县份。作为欠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威宁长期以来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可就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国开行融资支持的阳光小区等廉租房小区已经投入使用,其他几个廉租房项目也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

除了保障性住房,威宁县,以及毕节市,乃至整个贵州省的环境治理、教育、医疗、助学贷款等民生领域都得到了国开行的鼎力相助。当地的百姓谈起国开行对地方发展的支持,用了这样一个词—“感恩”。

有人或许会问,在威宁县这样的经济总量不大、金融市场不成熟、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国开行积极介入这里的民生项目,靠的是什么?图的又是什么?

靠模式创新。国开行建立了针对威宁扶贫开发的“银、政、企”三方全新合作模式,融资融智并举,在资金、人力、制度等多方面综合支持威宁发展,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开发性金融服务民生领域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的社会”。陈元董事长告诉记者。

正是秉承这样的信念和目标,国开行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以实现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为突破口和落脚点,致力于提供普惠制的金融服务,探索以批发的方法解决千家万户的融资难题。2002年底,国开行民生领域贷款余额为1.7万亿元,到2012年6月底,上述领域贷款余额已增长到2.8万亿元,增长近70%。

一家迄今只有8000名员工的银行,致力于推行“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的理念,这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

只要找对方法,天堑也可变通途。近年来,国开行着力打造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组织化的有国开行特色的民生金融发展之路,用批发方法解决千家万户的融资难题。

国开行与世界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合作启动的“中国商业可持续小微企业贷款项目”就是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突破性尝试。2005年12月,国开行确定包头市商业银行和台州市商业银行为首批试点合作银行,国开行提供技术援助和转贷款资金,通过合作银行的渠道向用户提供商业可持续小微企业贷款。每笔贷款的金额都不大,最少的仅有3000元,多的也不过50万元,平均每一笔贷款大概在5万元。试点的前两年,国开行微贷款90%以上的客户都是第一次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较好地体现了普惠金融的价值。

这批微贷款试点,从一开始就坚持商业可持续的经营原则,建立微贷款机构的内在驱动机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从事微贷款的银行必须保证贷款利率能够覆盖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准备,从而保证盈利。

其后,国开行加强银政合作,对中小企业融资和担保业务进行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四台一会”的业务模式。“四台一会”包括组织平台、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中小企业信用协会。这个模式为国开行推进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了标准范式,在以批发的方式解决零售问题、以统一标准化模式解决千家万户融资难题方面作出了成功探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