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海淀——给每个孩子好学校
本报记者 陈 郁

4年前,同许多家长一样,经过再三考虑,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杨彬最终决定就近把孩子送入中关村四小上学。

“当时中关村四小还是一所新建校,对它的教学质量,我真的没有底。但是幸运的是,孩子一入学,就赶上了海淀学区实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携手工程’。”杨彬说。

海淀学区的教育有着较强的品牌优势,但是校际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008年,该学区正式启动“携手工程”,旨在消除校际差距,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携手工程”框架内,学区所管辖的12所学校中,8所学校结成了“好伙伴”互助学校对子,其余4所因各自不同的特色和差异,成为向学区提供特色教育资源的“资源校”。

新做法为各个学校注入了新活力。2008年,中关村一小派张靖老师到双榆树一小担任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万泉小学与西颐小学互派体育教师交流学习一年,人大附小和彩和坊小学围绕教学管理和班队会等主题开展了多次团队研讨交流活动。在一次两校英语教师同上一节课后,彩和坊小学六年级的刘瀛潞同学说:“人大附小的石老师给我们准备的课件让我们开阔了视野,食物金字塔、身体质量指数等等,让我们特别感兴趣。”

“好书”共读、“好课”共品、“好经验”共享、“好场所”共用、“好邻居”连片调研……这是各所学校在共同实践中摸索出的共同提高的好办法。通过让学生出题、“小先生”助教、举办“数学超市”等教学策略,唐春璐老师为双榆树一小带来了中关村一小的“自主学习”理念,学生探究的主动性越来越高,课堂气氛日渐活跃。被互换到中关村一小一年后,回到双榆树一小,段继红老师发现:“我们学校虽然不及中关村一小办学规模大、文化底蕴深,但是我们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年轻老师多,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各种专业教室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利用在中关村一小交流的体会与感受,结合双榆树一小的特色和学生情况,我们为孩子们设计出了更多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孩子们真的是在快乐地学习。”

“通过‘携手工程’,在中关村一小课堂上呈现的面貌同样在我们的课堂上呈现,老师们也在不同学校释放教育激情、体验教育成功,我们也了解到别的学校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促进了自身的管理。”双榆树一小校长刘昱旻说。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绝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取长补短。均衡与特色也绝不是相互代替和相互矛盾,否则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根本规律。”海淀区教委主任孙鹏说。

4年下来,通过“携手工程”,海淀学区提出的“给每个孩子一所好学校、让每个孩子都有好老师、使每个孩子都得到个性发展”的理念正在深化,效果正在显现。

据了解,目前,海淀学区正在积极构建中关村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群,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菜单式教育服务,让不同的学校根据需求各取所需。他们同时在筹划一个“和美学校”项目计划,希望通过学区、专业机构和学校三方联动,在全国发展100所联盟校,通过集群式的发展模式,孕育出越来越大的示范力量。“这将使各个学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师生身心和谐发展,共同走向优质、公平、均衡。”孙鹏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