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之师创新为国
本报记者 张 忱

党的十六大以来,人民解放军落实三军一体、联合作战和体系建设、综合集成的要求,努力完善和优化武器装备体系,装备综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今年夏天,新疆军区某部高工王宏心情格外舒坦。以往,趁着夏天难得的好天气,他要和战友一起到高原边防一线对武器装备进行“巡诊”,爬雪山、闯戈壁,一趟下来要奔波好几千公里。

如今,王宏只需到军区装备远程支援中心值班,坐镇网上平台——从雪山之巅的神仙湾哨卡,到遥远的什布奇边防连,无论是哪里的装备有了技术问题,他都能“随叫随到”。得益于新疆军区装备信息化远程网络保障体系的建立,这位常年奋战在边防装备保障一线的“老黄牛”迎来幸福日子。

王宏只是受益于我军科技创新的一个例子。10年来,从“北斗”导航卫星、“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到大型风洞群,随着自主创新力量的增强,全军的装备和保障水平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科技提升

2009年11月,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公布,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以优异的运算性能名列世界超级计算机排行榜第一名。10年来,世界级跨声速风洞、“纳米精度级”光学超精密加工、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无人车等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先后诞生,标志着我军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一战成名”,率先分离出SARS冠状病毒并合作测定其整个基因组序列。据统计,“十一五”以来,仅全军医疗系统就获得重大创新技术39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占全国医疗卫生系统的85.7%,成果全部应用于临床。

10年来,全军每年有上千项与信息化相关的高层次科研成果问世,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国防专利比例增幅已连续6年超过50%,一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新型作战平台研发成功,一批新型指挥控制、信息获取、预警探测和信息对抗装备列装部队。

全军许多大单位相继建立了科技创新工作站、科研成果推广站,聚集起上千名专家,在实验室和演兵场之间架起“桥梁”。如今,仅第二炮兵每年就有上千项科技成果问世,90%以上推广应用。在国家“863”、“973”计划中,我军万余名科技人才,先后完成了2000多个研究课题,在涉及航天、激光、信息化、新材料、自动化等100余项关键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

装备提升

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入列。这标志着中国海军迈入航母时代。

近10年来,我海军国产新一代战舰密集下水,快速形成战斗力。“广州”号、“武汉”号、“海口”号、“兰州”号等新型导弹驱逐舰先后服役,因其出色的区域防空和超视距打击能力,被人们誉为“中华神盾”;“徐州”号、“舟山”号、“巢湖”号等10余艘新型导弹护卫舰陆续入列,是兼具防空、对海、反潜的“海上多面手”;新型导弹快艇隐蔽性、机动性强、突击威力大,被称为“海上无影利剑”;“昆仑山”号、“井冈山”号两栖船坞登陆舰,新型气垫登陆艇、新型猎扫雷舰、大型保障船陆续入列……中国制造的海上“钢铁长城”蔚为壮观。

保障提升

过去10年,信息技术不仅加速了高新武器装备的出现,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武器装备保障模式。随着信息网络保障“高速路”的建成,部队装备保障变得快捷高效——从传统的粗放型保障向集约型保障转变,从分散保障向诸军兵种一体化保障转变,从军队自我保障向军民一体化保障转变。

10年来,全军后勤按照“一保战备、二保生活,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原则,建立了资产配置标准化、核算动态化、处置规范化、统筹资产调配与预算安排的“三化一统筹”模式,统配实物标准化供应率达90%以上。军队社会化保障建设大踏步迈进。实施范围由驻大中城市的非作战部队向作战部队延伸,保障领域由驻地保障向机动保障、海外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延伸。据统计,全军迄今已有1600多个单位、60多万人的饮食保障由社会承担,5200多个营区实行地方物业管理,近4000个单位的油料供应实行社会化保障,小远散单位的16万军队人员门诊急诊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保障,96%的军队被装物资由社会提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