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利院的“护老天使”
——记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颐养区副主任阎立杰
陈 郁

1986年,阎立杰高中毕业,成为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首批护理员。

经过一年培训,1987年底阎立杰正式上岗。试开院的第一社会福利院,也迎来了第一批8位老人,他们的年龄在75至85岁之间,生活都不能完全自理。

面对这样的护理对象,阎立杰抱着“干段时间试试,不行就走”的念头上岗了。“那时候觉得,自己和入院老人们之间的关系不过是护理与被护理的关系,用不着干得太上心。”阎立杰说。

每天,除了为老人们倒水晾水、发药喂药、整理床铺、读报、聊天、清理公共卫生等常规护理工作,阎立杰还要经受许多“特殊考验”。例如,遇到老人大小便失禁,她就要第一时间为老人擦身清洗,然后为老人更衣并将老人安置到洁净的地方休息,随后迅速更换新床单被褥,再把老人安顿回自己的床上,把脏床单被褥上的大块屎尿擦拭至只剩印痕,随后送往洗衣房。整个过程,戴手套会影响效率,戴厚口罩会影响沟通,所以想要干净利索地完成任务,就只有忍受臭气和污秽,克服心理厌恶感觉,专心致志。“我见不得老人们躺在污秽的床上,尽管最初有些恶心、反胃,但我都挺了过去。”就这样,阎立杰坚强地用自己的双手,为老人们整理出一片洁净的天地。

渐渐地,阎立杰发现,这些无助的老人其实很可爱,自己为老人们带来了舒适和快乐,这让她很开心。天长日久,她的护理经验日益丰富,她开始热爱自己的职业。

在工作实践中,阎立杰意识到,她所护理的老人们或多或少都患有各种疾病,要想减轻他们的痛楚,使他们满意,除了要有满腔热忱,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服务本领。为此,她利用业余时间先后进修了基础护理学、内外科护理、药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医学护理知识,阎立杰在医护观察和心理疏导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有一次,她给一位老人打针,由于技术不够熟练,针头一扎进去,老人就疼得直皱眉头,这让她的心里很不好受。为了减少给老人们注射和输液时的针刺疼痛,她开始在自己的胳膊上练习扎针,有时胳膊被扎肿了,疼得吃饭连筷子都拿不住。但是只要一想到自己多受一点疼,老人们就能少受一点罪,她就咬着牙坚持下去。没多久,她果然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那以后,她给老人们打针、输液时,再没有一个老人皱眉喊疼了。

院里有位叫马华群的老人,她惟一的女儿20年前因公殉职,被追认为烈士。多年来,老人一直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每当看到老人因想女儿独自落泪的时候,阎立杰的心里就很难过。她对老人说:“您还有个活着的女儿,她叫阎立杰,她会照顾您一辈子的。”老人听罢,只是苦笑一下。从那天起,阎立杰开始特别关照老人。老人说,在屋子里很闷,她就扶老人到院子里散步聊天;老人说腿脚痛,她便每天帮老人按摩;天冷了,她为老人穿上毛衣;天一热,她又会第一时间把老人的夏衣找出来准备好。久而久之,有一天,老人忽然抱住她问:“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是您的女儿,女儿不对您好对谁好?”阎立杰笑着回答。老人感动得流着眼泪说:“20年前走的女儿又回来了,真好。”

2008年5月,阎立杰升任福利院颐养区副主任,虽然工作性质有所调整,但她仍然时刻把入院老人们的冷暖挂在心上,急老人之所急,想老人之所想。为什么能把护理工作做得这么好?阎立杰说:“对老人的护理工作平凡而又繁琐,需要有爱心、耐心、恒心和细心,还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要关注老人的身体,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七分从思想上入手,三分从生活上着手,做到针对每个老人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老人的身体健康、心情愉悦。”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