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设施逐步完善
本报记者 姜天骄 金 晶

“这些年,博物馆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和同学在课余时间经常结伴去逛博物馆,博物馆已经成了我们的‘第二课堂’。”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杨甜甜一直钟爱参观博物馆,尤其是免费开放政策实施后,她和同学们参观博物馆的热情更高了。

“讲解员的语言更丰富了,馆藏的陈列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了,还有一些数字技术、新媒体手段的应用,都让博物馆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杨甜甜说,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改变了文化“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大家从走马观花式的“看热闹”变为真正用心去“品文化”。

优惠政策陆续推开

2004年起,我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实行了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2011年,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有2115座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截至2011年底,全国2952个公共图书馆、3285个文化馆、341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全国启动了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已完成了11.7万个行政村、10万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72.6万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盲点全覆盖。被称为“户户通”的农村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试点工作,也已于2011年4月启动。

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已建成农家书屋60万个,覆盖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提前完成了建设任务。

社会效益显著增强

统计显示,2008年至2011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共20亿人次,平均观众量比免费开放前增长50%。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增强。

此外,三大重大数字文化工程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自2002年开始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截至今年5月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40个县级支中心,2859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60.2万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数字资源建设总量达到136.4TB;2011年启动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截至今年5月已实现与15家副省级以上图书馆的虚拟网联通;2009年开始试点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截至2011年底参加试点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数量已达6200个。

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2009年,有关部门开展了民办博物馆专题调研,召开全国民办博物馆工作座谈会。同年,中央财政拨付专款对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项目给予支持。

2010年,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七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同时,博物馆文物中心库房建设加快推进,文物保管条件不断改善,试点单位绵阳博物馆文物中心库房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