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秉志
秋季新学期伊始,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姚家山甫小学的孩子们搬进了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绿化后的校园都让孩子们很开心。
2009年,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启动。3年多来,中央共安排专项资金300亿元,各地统筹落实工程资金3000多亿元。如此大规模、大范围、高要求、系统性的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在我国学校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截至2012年8月底,全国校安工程已开工近3.5亿平方米,占规划改造的98.6%;已竣工3.2亿平方米,占91.2%。
“一把手”牵头民心工程
“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小孩子”曾是一些农村学校的写照。校园危房,让家长担心,让政府揪心。从2009年起,国家用3年时间实施校安工程,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与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并在全国城市和农村、公立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所有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要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这是校安工程的实施目标。
面对这样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校舍安全工程启动后,各省(区、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区)、县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校舍安全工程领导组,使这项工程成为“一把手”工程。天津表示,要做到万无一失,做到家长放心,中央满意;重庆提出,要把中小学建设成为“非常时期的公众避难场所”;内蒙古提出,要把校安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实施……
同时,全国各地采取多项措施统筹落实校舍建设资金,确保校安工程的有序推进。北京市通过政府统筹补助,市、县(区)按5:5比例分担;新疆新发地方政府债券36%用于校安工程;青海成立专门工作组,加大藏区校安工程资金省级统筹力度……这项民心工程与德政工程,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肯定。
师生舒心家长安心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关部门把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3.5亿平方米的校舍纳入3年规划。各地按照“安全、必须、节俭”的原则,因地制宜,尽力而为,合理确定技术路线,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加固改造,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抗震性能。
为确保工程质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制定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技术指南》,对排查鉴定、选址避险、加固改造和新建工程做了全面技术规定,并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图集》等,为校舍安全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各地也纷纷结合实际,细化施工内容要求,对校安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单位以招标方式确定,项目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有效防止了“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校安工程实施3年来,平均每年有1亿平方米的校舍竣工,相当于2008年一年新增校舍均值的8.6倍。经过加固改造和重建的校舍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校舍面积比校安工程实施前增加了42%。
随着校安工程的顺利进行,打造“让学生舒心、家长安心的学校”这一目标正逐渐明晰。
安全与实用并重
从2002年至今,顿珠次仁一直在西藏波密县中学当校长。10年间,他见证了西藏教育发展最好最快的关键时期。“以前我们的校舍是低矮、阴暗的瓦房。现在,标准的学科实验室,电子白板、数字投影等先进教学设备等一应俱全。太阳能浴室和太阳能供热系统,让孩子们一年四季都能洗热水澡。”顿珠次仁说,“如今,在西藏广大农牧区,人们看到最好的建筑是校舍,学校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校安工程实施3年来,“三个规定动作”(排查鉴定、科学规划、分类分步改造)中的前两个已经顺利完成,第三个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也指日可待。可喜的是,同步建立的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全面覆盖、全国联网,这是校安工程的又一重要成果。全国校安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提高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水平的基础上,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建立校舍年检、安全预警、隐患排除、信息发布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校舍安全的制度体系,形成保障校舍安全的长效机制,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