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江平原粮满仓
本报记者 周 琳

寒露刚过,三江平原又降温了。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零农场的农业农技推广员刘春发在装修一新的暖气楼里,发短信查看起温室大棚的情况。

“10年前,农场没有高楼,大家都住在分散的自然村或是生产联队上,交通不方便,住的是平房、睡的是土炕。如今棚户区都拆迁了,大家都搬到了有暖气的新楼房。”刘春发说,他做农技推广员12年了,如今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幸福。

10年前,像刘春发这样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水平很低,年均收入仅1万多元。如今,他年收入5万元已不成问题。

10年前,有不少人不愿意种地,原因有很多。一是粮食价格很低,种地挣不了多少钱。10年前,大豆约为每斤8毛钱,每亩地产量也不高,仅为300斤左右,计算下来,远比不上外出打工的收入。二是配套的农业技术跟不上,粮食产量受影响。

2003年之后,各项农业补贴力度加大,农户承包土地的开始多起来。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的人日渐增多,还用起了生物化肥。

过去,水稻育苗都是小棚栽培,棚很矮,人很难进去,施肥、浇水都不方便。现在建起了自动通风卷帘的大棚。

过去,三江平原地势低洼,加上气温低,只能种植玉米,不能种植水稻。经过科技攻关,寒地水稻得以推广。目前,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2万亩,亩产1400多斤。

耕种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都是手工播种,费时费工费力,如今传统耕种方式被精量播种方式替代。以大豆为例,采用播种机播种,每几厘米播种一颗,精细度大为提高。

不仅如此,八五零农场还采用现代化滴灌设备,缓解了三江平原阶段性缺水的压力,农场效益节节攀升。喷洒农药也采用航化作业,一架次喷洒农药1000亩。

10年间,水稻从播种、施肥、植保到收获,已发展为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原来是直接收获,水分大,粮食品质受到很大影响,不利于储藏。现在是分段储藏,粮食的水分大幅减少。

去年,刘春发和其他几个人合伙包地,每亩玉米纯收入400多元,大豆每亩地收入100多元。10年来,刘春发家里新购置了液晶电视、滚筒洗衣机和各类大型农用机械,幸福的笑容挂在全家人脸上。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告诉记者,“2011年,黑龙江垦区实现生产总值916.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4138元,人均纯收入16466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