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村党总支书记——要为乡亲办实事儿
段绪振口述 本报记者 陈莹莹整理
村支书段绪振

段绪振,2002年开始担任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新镇魏庄村党总支书记。他在任期间,魏庄村集体债务顺利偿还,煤炭塌陷地得到治理,农民人均年收入从3320元增加至12980元。

一个村不能有好几个心眼儿,人心得齐,跟群众利益相关的事情必须“热”处理

2002年,我开始担任魏庄村的党总支书记。那一年,徐州市铜山区柳新镇把魏庄、秦楼、李场3个行政村合并成了魏庄村,村里的经济情况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当时,每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村办企业,但经济效益很差,全部负债经营。光是一个集体鱼塘就亏了200多万元,欠了200多户村民的集资款。老百姓意见很大,村务工作也陷入瘫痪。当时的魏庄村,农民人均年收入3320元,在全省平均线以下。

农村工作的关键,就是一个村不能有好几个心眼儿,人心得齐,跟群众利益相关的事情必须“热”处理。所以,我担任魏庄村党总支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村办企业的负债问题。

农村工作特别细致,很多时候关系到一块地、一棵树,有些事情需要热处理、有的需要冷处理。打个比方,爷儿俩吵架和邻里纠纷就需要冷一冷,单独做工作;但像集体经济和集资款这样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就缓不得。

开了20多次党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后,大家统一了思想,得出一个结论:必须改制!

“租壳卖瓤”是村里做的第一步,我们出租厂房,出售老旧设备,拍卖了原来亏损的村办企业;第二步,就是把在采煤塌陷地基础上开挖的鱼塘和微山湖边上的2000亩湖田全部通过招标承包出去。走这两步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村办企业还清了历史欠债,老百姓拿到了集资款;每年村集体有了160万元收入,也就有了为村民办实事儿的财力;而且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起来了,能大量吸收村里的劳动力就业。

村子合并难免会有磕磕绊绊,就是靠着发扬民主、度量大、多听村民的意见,我们才度过了头几年的磨合期。这之后,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成了村两委的中心任务。

我们魏庄村,脚下全是煤。上世纪70年代这里就开了煤矿,但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也给人们带来困扰。

2003年,村里的土地二次塌陷后,人均土地面积从过去的2亩多减少到不足1亩。庄稼人对土地有感情,没了土地,睡觉也不安稳。抓住国家、省、市对煤炭塌陷地治理的契机,不但农民拿到了塌陷地的补偿款,我们村里还累计争取了3000多万元资金,对全村1500亩煤炭塌陷地进行了复垦治理,改造了1300多亩中低产田。

采煤塌陷地的治理给我们带来了实惠。治理后的塌陷地,涝能排、旱能灌,原来的“包袱”成了“香饽饽”。在这些土地上,我们搞起了高效养殖和种植业,建起了万头猪场、养鸡场和鱼塘。

同时,为了治理这些塌陷地,村里有意识地引导群众购买大型挖掘机。从2002年的30多台推土机,到现在的200多台大型土石方施工机械,魏庄村逐渐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工程机械专业村。每台车一年能挣20万到30万元,还有500多名村民长期在甘肃、青海等地“跑活”。村民闫红仪是最早一批买挖掘机的人,他说:“轻轻一抓,一斗一方土,一方土就是几十元,真挣钱!”

现在,我们村在挖掘机械行业干的有700多人,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有500多人,搞养殖和种植的几百人,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日子更有盼头了!

有了经济实力,我们把村里的环境整治一新。大家的愿望很朴实,就是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一个村庄要发展,公共事业投入特别重要。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收入后,我们连续几年给村里修路。全村投资200万元,新铺水泥路4000多米、砂石路6000多米。

这些年来,政府对我们农村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开展“美好城乡建设”活动,江苏省住建厅给我们拨了110万元,市、区两级的住建局给配套了110万元;村里建农用沟渠、路桥、电灌站,区农业资源开发局和水利局也都拨了款。

今年8月,村里的“益民路”正式竣工了。这条路属于江苏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里投入了10万元,村民筹资9.9万元,区财政按照1:2的比例,对农民自愿集资修路进行补助,补贴了19.8万元。这些好政策,大大激发了村民对于村里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给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老百姓都特别支持,出钱出力、尽心尽力。最近这3年,我们村里投资60万元建起了小学教学楼,彻底改善了孩子们的上学环境;投资10万元建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了就医难的问题;村里还建起了铜山区标准幼儿园、村老年公寓。这些项目的资金,都是村里挤一点、党员群众捐一点、企业老板帮一点,魏庄村才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村庄变美、生活变好。

农民干的是体力活、挣的是辛苦钱,闲暇的时候难免靠打扑克、搓麻将消磨时间。有了好的生活环境,还得想法给村民带来精神食粮。

为了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农民小戏台和活动中心。乡亲们在文化广场跳起了广场舞;农家书屋的图书也从1000多册增加到了1万多册。村里先后举办了三届农民文化节、两届农民运动会、首届农民春节联欢晚会,还成立了农民乐队。

你可别小看这些事儿,它们的作用真不小。为了运动会,一个村民小组成立了一个篮球队;为了拔河比赛争名次,两个小组闹得不可开交,大伙儿的积极性可高了;村里评出“十佳好儿媳”,我们敲锣打鼓去每一位“好儿媳”的娘家送喜报,就是让村里人知道,孝敬老人是光荣的事儿。

你看现在,村里打牌的少了,看书、学技术的多了;打架的少了,打球的多了。

路好了、学校更现代了、文化活动多了、公共设施方便了……做这些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魏庄村的老百姓过得更有生活品质。

一首《探故乡》写出了我们的心声:“现今日子实在美,我辈小时不曾想。饭后我把乡邻访,耳闻目睹喜洋洋。”

这些年,村里出去打工、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就带来了新的问题:村里留下了大量闲置的“空壳房”,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影响了村容村貌。

村里根据统一规划和农民自建的原则,投入资金进行老村改造,建设魏庄康居示范村,把近1000户农民集中在中心村居住,腾出耕地1000多亩。

如今,村里已建成农民连排别墅180栋、单体别墅120栋、老年公寓15栋,2011年人均住房面积超过60平方米。农民公园、农资超市、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体广场等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要说这10年来,魏庄村有多少变化,我实在说不清。以前村里就一辆普通“桑塔纳”,现在村里平均每3户就有一辆小汽车;过去墙角种蔬菜、厕所边养猪,现在都住上了统一建设的小楼。

不仅衣食住行有变化,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也在变:村里的胡永伟、秦允贵都是养殖大户,通过学习新技术转变了传统养殖模式,增强了疫情防控措施,收入大大提高了;村里的土方施工队用上了网络,通过网上信息接洽工程。种植、养殖、工程机械,都用上了高科技。

从我们村出去的吴书权老人,一直没回过故乡。他听人说魏庄村变化很大,就在退休后回来了一趟。为这趟回家之旅,他写了一首《探故乡》,里头就描绘了现在村里的景象:“微山湖南平川地,苏北大堤村东旁。开宽挖深顺堤河,高架大桥雄姿壮”。

要说将来,我们也有更高的追求。一个村子的发展一定要抓住机遇。徐州市重点工程亿吨大港顺堤河作业区就建在了村口,这让我们找到了发展产业的突破口。来往船只在这里停靠,就需要休闲、消费。我们打算建起800米长的旅游一条街,入住200户商家,解决800人的就业问题。我去其他地方考察的时候,看到一艘游艇可以坐200人,假设一张票收几十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我们村也打算买几艘游艇,从村东直达微山岛。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可以销售我们高效农业的农产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