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自然保护区工作者——
深山护国宝 越干越开心
施晓刚口述 本报记者 黄俊毅整理
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施晓刚

施晓刚,1992年从四川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木材检查站、野外巡护队工作,现任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保护站站长。他2003年获“四川省林业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被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个人”。

1992年从林校毕业后,我一直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工作,可以说守护了国宝大熊猫20年。最近10年,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很好,野生大熊猫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顺手,我们也越干越开心!

山高林密路险,平常野外巡查,一个来回少则七八天,多则半个月。以前巡山常迷路,现在有了好帮手

10年前,虽然已经配备GPS定位仪,但由于没有地形图,一进深林,照样迷失方向,经常走很多冤枉路,有时甚至陷入绝境。

管理员也迷路呀?您不知道,卧龙自然保护区有多大。整个保护区有2000平方公里,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严禁外人进入,生态系统保持天然状态,集中分布着不少珍稀、濒危动植物。我们三江保护站辖区就属于核心区,面积近700平方公里,只有18名工作人员。山高林密路险,平常野外巡查,一个来回少则七八天,多则半个月。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可辛苦了。

记得2002年6月2日,有当地山民举报,盘龙寺区域有人偷猎。保护科马上组织3支小分队,计划用3天时间,分别从耿达七层楼沟、三江冒水子、木江坪黄莲沟3个方向赶到盘龙寺,围堵这伙偷猎人员。

盘龙寺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东南部,海拔3970米,云雾蒸腾、地形复杂。我们小队由黄莲沟出发,走到笤箕塘时,沟谷里满是带刺的藤本植物,只好用镰刀开路。从中午走到天黑,才前进了七八里路。露宿一夜后,第二天我们继续在荆棘丛生的沟谷里前进。就这样一连走了两天,连盘龙寺的影子都没看见。迷路了,准时会合已不可能;继续前进,干粮也快吃完了。这时偶遇一位采药老人,我们就恳求他带路。第三天,细雨下个不停,浓雾罩着山林,老向导也迷路了。我们全身湿透,冷得直打哆嗦。夜里,大家挤在山梁上一处不足4平方米的平地露宿。一天水米未进,饥渴难耐,就用条布从枯叶上粘了一小碗浑水,大家分着喝。到了第四天上午,还是没找到盘龙寺的影子。要不是中午天气好转,浓雾稍稍散开一点,让我们看见对面一座山头隐约像庙宇宝顶,我们真要饿死在深林里了。终于爬上盘龙寺宝顶山,得救了,我哭了,大家也哭了。

现在软硬件设备好多了。我们把过去多年积累的地理信息作了汇总,建了数据库,开发出了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形图、GPS配合使用。按照上级要求,我们经常组织业务大练兵活动,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操控、GPS定点寻找目标。保护人员业务水平提高很多,野外巡查时迷路的情况比以前少多了。

以前拍摄野生动物,可不容易了。野生动物很机警,远远嗅到人的气味就跑开。这几年我们装备了红外陷阱相机,能自动拍摄野生动物,可方便了。最近保护区启动了“数字卧龙”项目,在所有重要节点、关卡设置监视器,明年会完工。到那时,我们保护工作就更方便了。

现在偷猎、盗采少多了,区内群众主动协助我们守护。为啥呢?群众得到了实惠,积极性高了

以前野生动植物保护不好做。为啥不好做?因为保护区内群众认识不足,对保护工作不积极,甚至有抵触情绪。野生动物要生存空间,可是群众也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两者存在一定冲突。

过去,偷猎、盗采很多,屡禁不止,查不胜查。就拿2002年6月盘龙寺那次行动来说吧,一共搜获猎套34根。盗采药材很猖獗,有时盗采者甚至和管护人员发生冲突。

记得2005年7月,我们得到信息,有近70人进入钱粱山盗挖药材。钱粱山与理县、小金县交界,位置偏远,海拔高,没手机信号,执法方式、方法稍有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为及时制止盗采,7月10日,保护区从资保办、森林武警中队和各基层站点抽调了46名骨干,组成巡护队伍,向深林进发。虽然是夏季,山里仍寒风刺骨。随着海拔不断上升,有4名武警战士开始出现呕吐、头晕与呼吸急促等症状,只得将他们留下。我们踏着厚厚的积雪,穿过浓雾弥漫的烧香杠,发现一大片临时搭建的窝棚。大家对这些盗采人员耐心宣传政策法规,苦口婆心劝说。两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怏怏离去。露宿一夜后,我们又奔赴小沟。去小沟要翻越“坠羊口”,这里海拔5120米,山高路险、终年积雪,时常发生岩羊坠崖的事。等我们千辛万苦赶到小沟,已是晚上8时。大家连夜行动,找到了5名盗采人员,耐心做工作,让他们天亮后离开保护区。返回途中,我们得到消息:4位武警战士被盗挖人员纠缠。幸亏巡护队员金森龙一夜急行150里赶到理县县城,打电话向上级报告山上情况,上级领导及时赶来,才平息了事态。

现在偷猎、盗采少多了,区内群众主动协助我们守护。为啥呢?群众得到了实惠,积极性高了。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我们卧龙保护区实行参与式保护机制,提出“全民参与、社区共管”、“谁管护、谁受益”。从2000年至2008年,保护区得到“天保”专项资金2755.6万元,四川省配套资金52.2万元。有了钱,保护区首先考虑当地村民的利益:当地每户居民,每年可得到管护费900元以上;招聘本地农民从事专业巡护和保护工作;为村民提供每度0.18元的低价生活用电,引导村民以电代柴,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另外,帮农民发展生态土鸡养殖、中草药人工种植。现在,生态游、农家乐在卧龙发展很快,2000年游客量才4万人,到2007年就到了20万人,现在更多了。保护区制订了管护评分标准,采取平常监督检查、半年和年终检查验收相结合的办法,计算农户、村委的考核得分。只要达标,就能兑现承包经费。村民得到了实惠,老矛盾化解了,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近几年,我们卧龙保护区没发生一次森林火灾,基本杜绝了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行为。

卧龙生态恢复好,我有幸见过野生大熊猫。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我守护国宝,这工作多神圣呀

托生态保护的福,我有幸见过野生大熊猫!您说能不开心吗?

在我们卧龙保护区野外,寻找野生大熊猫的痕迹容易,要发现野生大熊猫却很不容易。2000年,全国第三次大熊猫普查,卧龙发现大约143只,这都是根据粪便等痕迹推算出的。保护区那么多调查员进山,摸了那么久,居然没人遇上一只实体。

我遇上野生大熊猫是2005年4月下旬。那次我们几个队员,趟过冰冷彻骨的西河水,任务是拍摄野生大熊猫。我们连续两天在竹林里搜索,只发现不少大熊猫的足迹、粪便,却一直不见实体。4月25日,一位队员发现一团新鲜的大熊猫粪便,还有些余温。大家精神为之一振,决定两人一小组,间隔20米,向山梁拉网搜寻。终于,4月26日,浓密而寂静的竹林里,不时响起低微而干涩的“咔嚓”声。我们循声追去,却一无所获。就在大家沮丧之际,离我八九米远的竹林中传出“咔嚓”的声响。一个长有圆圆的脑袋、黑黑的耳朵和戴着“墨镜”的毛茸茸大家伙,闯入我的眼帘。我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惊叫了一声:“熊猫!”双方对视了近10秒时间,我才回过神。刚取出摄像机,大熊猫已拼命向竹林深处跑去。我们立即追上去,在竹林中跑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又看到它。它拉开我们不到10米远,跑跑停停,不时回头看看,憨态可掬。当我举起摄像机,它又飞快地朝竹林奔去。

说起来还得感谢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我们卧龙森林面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缩减,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天然林面积逐年恢复。1999年时,森林覆盖率是58.6%,到2008年已提高到67.09%。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了8%,丰富度也提升了。

我们卧龙野外大熊猫丰富度提升了,这可是有证据的。今年6月26日,国家启动第四次野外大熊猫普查,7月11日我们邓生保护站在黄梁沟发现一只野生大熊猫幼仔,还拍了照片,到目前已经发现3只实体。现在调查已经结束,DNA分析数据还没出来,但可以肯定,卧龙野外大熊猫会比上次普查时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