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市中的一道最美风景
——记天津市河北区环卫局一所李公祠扫道组组长徐文华
本报记者 武自然
徐文华在清扫海河亲水平台一侧的路面(9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摄

9月23日清晨,记者在天津海河边的亲水平台上见到了河北区环卫局一所扫道组组长徐文华。面色黝黑的他,正挥动手中的扫帚,仔细打扫着每一个角落,额头淌下成串的汗水,浸湿了衣襟。“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路扫净,尽管普通、平凡,但一定要用行动为故乡添彩,扮靓我们的新天津。”徐文华自豪地告诉记者。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了他22年的辛勤付出。

1988年,徐文华高考落榜,由于家境困难,也无法复读。凭着“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信念,他来到天津打工。在天津市河北区环卫局一所,保洁队长望着身高不足1.7米、十分清瘦的徐文华,有些担心地说,“你这小身板能干我们这儿的活吗?可都是体力活儿,你得想好了,别干不了两天就走人。”“让我试试吧,我能吃苦。”就这样,徐文华得到了第一份工作,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自从当上了环卫工人,徐文华至今从没公休过。

保洁队的工作远比徐文华想象的累得多。他干的第一份差事是垃圾收运,那时还不满20岁,每天凌晨2点30分开始工作。为了不让自己误事,他设定了3个“叫醒”。无论雪天、雨天、大风天,他都要在居民出门之前把垃圾清运干净。为了不影响居民出行,他要求自己每天早上7点钟之前把管辖片区内的所有垃圾清走。

2003年非典期间,有些保洁队员吓跑了,活没人接,垃圾成堆,领导、群众都着急,徐文华默默干完自己那份活后,又主动去干别人撂下的活,最后还带上妻子把垃圾全都清运完了。夫妻俩清运垃圾的背影是都市中的一道最美风景,感动了许多人。

徐文华来天津20多年,天津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街坊们都看着他从小伙一点点成熟起来,现在大家都亲切地叫“老徐”。多年来,徐文华很少回河北农村老家,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他记忆犹新。1990年农历除夕,午夜时分,鞭炮礼花齐鸣,家家饺子飘香,徐文华正拉着垃圾车。班后读到家里的来信,徐文华的眼睛湿润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春节的时候我也想家呀,但街坊们都需要我,这里的工作需要我。”

2008年3月,环卫体制改革,干了19年环卫工作的徐文华面临新的选择,他决定继续自己的保洁工作,不过岗位自此由垃圾清运变为了道路清扫。

2010年1月,一场50年不遇的大雪笼罩天津城。此时,徐文华刚回到老家看望病危的老母亲。当他从电视上看到天津大雪的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了,搭上一辆私家车连夜赶回天津,投入到清雪工作中。雪清扫干净了,老母亲也过世了,徐文华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歉疚藏在心里……

徐文华说,“自己习惯做好事,是因为街坊邻居们对我好。”徐文华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相对固定,久而久之,与辖区居民相处如亲人一般。

2010年夏季的一天,金钢桥下的亲水平台上,一位大爷踩着水中的台阶前行失足,掉进水里。徐文华来不及脱衣下水,忙把手里的铁锨伸下水让大爷抓住,边拽边招呼路人。几位热心人和徐文华一起把大爷拉了上来,老人说不清自己家住何处,徐文华赶紧报警。当他放心地把大爷交给警察后,又悄悄地拿起扫帚扫马路去了。

“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环境卫生行业优秀人物”……徐文华没想到自己能获得这么多荣誉,更没想到能成为首个落户天津的农民工,还在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他说,“我是一名劳动模范、党的十八大代表,只有坚守一线才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我会继续干下去,一直干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