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财政覆盖大民生
——大别山革命老区科学发展探访之一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革命战争年代,这里先后有10多万英雄儿女投身民族解放的战场,以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值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走进了这片红色的土地。站在当年红军第11军32师成立的“红军树”下,闭上双眼仿佛能感觉到战争年代的硝烟弥漫,能聆听到声震云霄的誓师口号;睁开双眼又真切地看到了蜿蜒平坦的村村通水泥路向青山脚下延伸,一座座两层新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一片片金黄的稻浪荡漾着丰收的喜悦。

9月11日,在金寨县斑竹园镇斑竹园村,我们见到了54岁的村民肖扬泽。81年前,肖扬泽的叔叔肖选进将军就是从这里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戎马一生,成为全家人的骄傲。“我常听叔叔讲起那段九死一生的经历。”肖扬泽说,因为对那段艰苦岁月多了几分了解,他对今昔巨变感受更为深刻。

“这10来年,老区的变化真大啊!”肖扬泽用“一多一少”道出了他的两大感受。一是口袋里的钱一年比一年多了。肖扬泽和老伴照应着家里的5亩多水田、2亩多旱地,山上还有毛竹,加上农闲时就近打打工,一年的收入能有3万多元。这几天他正在拾掇农具,准备自己收割稻子。“农业税取消后,种田还有补贴,补贴的钱加起来差不多够得上成本,种田的收入一年年多了。”不久前,肖扬泽用自己的积蓄和儿子打工挣的钱,在镇上买了套150平方米的房子。

种地和打工成为老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斑竹园镇镇长廖家芳说,2006年全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才3000多元,2011年达到了6423元。而金寨县农民2007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300多元,2011年增加到5320元。

肖扬泽的第二点感受是后顾之忧少了。“老了我们有养老保险,病了我们有新农合,种田受灾了还有政策性农业保险。原来心里担忧的,现在心里都有底了。”肖扬泽的脸上挂着浅浅的笑,“现在的日子过得挺舒坦。”镇长廖家芳介绍说,农业保险费农民每亩水稻只要交3.96元、小麦只要交2.49元,去年受灾,农保给村民补偿了12万元,今年全镇参保的农田达到了1.4万亩。

顺着山路往下走,我们在桥口村遇到了正在自家超市理货的徐正招。在他眼里,村里的变化主要在“一房一路”。“我家的老宅子在山上,5间土坯房,我们兄弟两家住了几十年。”随着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推进,徐正招和其他50多户人家搬到了现在的村道旁,建起3层小楼,一层开小超市,一年的收入有三四万,“老房和新房的差别就像天上与地下。”

徐正招说,原来住在山上,坡陡路窄,人下趟山都不容易,农产品更难运下山来。自从道路修通变宽之后,到镇上投资、旅游的人多了,也带旺了他家的小超市。斑竹园镇党委书记汪洪涛告诉记者,金寨县2005年被列为安徽省“村村通”水泥路试点县,斑竹园镇2007年就实现了“村村通”,过去地处偏僻的小镇也成了优秀旅游乡镇和工业强镇。

“一多一少”、“一房一路”,老区的变化是有形的,它就在盘旋山间的村道上,就在一排排美丽的新民居里。(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老区的变化又是无形的,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变化发生在村民身边,变化融入了村民生活,变化洋溢在老区人民的笑脸上。

这样的变化来之不易。六安市市长毕小彬说,老区自然条件比较差,民生改善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一项项推进、一件件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能扎扎实实地建设起来。2006年12月,安徽省启动实施民生工程,运用工程化措施、项目化手段,找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年突出几个重点,一年解决若干难点。今年,安徽省民生项目内容已增加到33项。

在这一背景下,地处大别山老区的六安市开启了“小财政覆盖大民生”的民生工程。六安市民生办副主任费小松说,六安市底子薄、人口多、民生任务重,尤其是大别山老区,历史欠账较多,如何让民生财政的阳光普照山村,成为一道重大考题。“2011年,六安市财政收入93.6亿元,投入民生工程的财政资金超过40亿元。我们把钱集中投入到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民生项目中。”费小松说。

目标明确了,干部作风成为落实目标任务的关键。斑竹园镇党委书记汪洪涛告诉记者,民生工程现在是基层工作最主要的抓手之一。在六安市,为了确保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市里与各县区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市民生办还采取随机暗访、回访调查等方式,重点检查各项政策资金落实情况,各项工程进展情况及实施效果。六安市民生工程实施工作在安徽省连续5年位居领先地位。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