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秦岭脚下的绿色产业
本报记者 张 毅

日前,记者随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相关方面的众多专家来到秦岭脚下的宝鸡海浪公司。吸引我们的是一项国内首创的“微排放中央空调”技术。“煤炭燃烧率高达98.8%,无烟无灰,节煤高达30%,其中二氧化硫排放比天然气排放标准还要低。”专家表示。

记者在实验现场看到,一座6000平方米的大楼,每天制冷只需消耗650公斤左右煤炭,没有高大的烟囱,没有弥漫的浮尘和气味,制冷水温可达7至12摄氏度。据测算,冬季供暖每平方米每月运行成本3元左右,如推广到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生活、办公、营业区域,综合成本可减少50%至80%。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间,陕西把环境科技创新作为解决环保难题的突破口,环保产业亮点纷呈。

以榆林为例,陕西榆林市是全国第二大产煤市,炼焦产生的副产品兰炭不但是优质炭质还原剂,还能得到煤焦油和煤气,是煤液化、气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兰炭生产过程中的剩余氨水污染问题却一直制约着行业健康发展。为此,陕西投入专项资金组织科研人员采用将剩余氨水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方法,研究出一套清洁生产方案,有效解决了这一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年产5万吨试验项目已成功试运行,据测算,榆林地区共有兰炭企业70余家,兰炭生产总规模5000万吨。如果全部采用该技术,每年可节约废水处理投资25亿元,减少废水处理费用8.3亿元,减少化学需氧量产生量22万吨,节约水资源550万立方米,回收煤焦油25万吨,每年节约和创造的经济效益将达15.8亿元。

又如黄姜,以黄姜为原料提取药用皂素,是陕南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产业,被当地群众称为“药黄金”。可是,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排放量大,这个产业一度面临被“封杀”的危险。

为此,陕西省经过连续6年的科技攻关,研究出一套黄姜清洁生产新工艺。以陕西年黄姜皂素生产能力3000吨计算,每年可减少向汉江、丹江排放化学需氧量8万至9万吨;若计入河南、湖北的黄姜皂素产量,每年可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16万至18万吨。此举不仅治愈了黄姜产业的顽疾,也使黄姜皂素生产符合清洁生产标准,降低了生产成本,走上了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发展之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