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聚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平台
——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队伍建设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裴珍珍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先后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和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培养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学风优良,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勇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积累了宝贵经验。

组织教学科研骨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落实党管人才、实施人才战略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从2005年3月开始,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在中央党校举办研修班,有计划地组织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研修。

研修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中的需要,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需要,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的需要,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队伍的需要,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落实党管人才、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

7年多的时间里,研修班共举办46期,培训人员4923人。学员来自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高校、军队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地方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委宣传部、教育厅、社科联、党委讲师团和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研修班通过学习原著和文件、听取专题报告、开展专题讨论、举办学员论坛、组织交流示范、进行社会考察、撰写研修总结等形式,深入了解革命传统、国情和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提升理论水平。研修班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宣传、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动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品牌项目和重要抓手。

经过研修班的学习,学员们在思想政治上、理论素养上明显提高,在了解国情、了解革命传统、了解党的大政方针上有了明显收获,在做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明显增强。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员认为,通过研修“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加深了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重要意义的理解”、“增强了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本领”。许多学员回到单位后,还召开了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专题报告会、讲座或座谈会,介绍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充分发挥了学习培训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第17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员、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其昂说,“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做好理论武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上自觉地发挥作用。”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自2007年起,中宣部、教育部连续5年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每年6期,每期1个月,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截至2011年11月底,培训全国高校骨干教师3000名。研修班得到中宣部、教育部领导高度重视。多位部级领导干部为学员作专题报告。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表示,这5年研修班办得很成功、效果很明显,参训教师在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统一思想认识,领会教材精神、钻研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这三方面,确实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5年的研修工作惠及全国5%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0%的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偏远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所部属高校平均有近20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得到培训提升。教师对研修班课程的平均满意率为97.4%。学员们普遍认为,在这里他们掌握了大量政策信息和理论信息,拓宽了学术和理论视野,提高了理论修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也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增强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他们纷纷表示,一定努力做到真懂、真信、真讲、真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

深入开展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多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印发,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按照中央要求,2006年4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并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推动辅导员培养培训工作。

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规模继续增长,结构更趋合理,学历层次和政治素质明显提升。目前,全国高校共有近11万名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近4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逾6万名。这支队伍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校辅导员队伍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学生的素质层次。面对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生事务管理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育部高度重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特别是将培养培训作为辅导员职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学习是辅导员实现有效思想引领必备的重要素质。自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举办了31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培训高校辅导员骨干6000余人。2007年,教育部在全国设立了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依托辅导员基地开展岗前培训、专题培训、高级研修等多层次、多领域培训。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培训班还将培训延伸到革命圣地、基层农村和海外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辅导员培训相结合。

选拔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是加强全国辅导员骨干培养培训的又一重要举措。2008年起,教育部启动实施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试点工作,4年累计招收240多名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政专业博士学位。

7年来,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显现,各地各高校广泛开展辅导员培养培训,逐步形成了分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覆盖培训全国高校辅导员逾10万人次。同济大学把辅导员培训基地设在甘肃定西,连续10年选派21批共85名辅导员赴定西基地进行锻炼。山东省在2009年启动“千名辅导员访千家”活动,3年来,全省120余所高校2.4万名辅导员以“做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为主题累计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1万人,帮助联系就业岗位8000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