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原崛起筑基石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构建产业集聚区和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即“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科学发展的具体实现途径。经过艰苦努力,河南全省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中原崛起迈出坚实步伐。

2011年,河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2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和中西部地区首位。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3.2个和1.1个百分点;出口总值增长91.6%,居全国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实际增长8.4%、12%。

产业集聚助推经济增长

2009年以来,河南按照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和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四集一转”的要求,在全省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并搭建了投融资、中小企业担保、土地开发整理“三个服务平台”,完善了集聚、积累、服务、激励“四个机制”,每年开展观摩评比,不断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有力推动了产业集聚区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河南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占全省比重均超过40%,利用省外资金占全省比重接近60%。今年上半年,产业集聚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2.7%、38.5%,对全省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3.5%和68.1%。总体上看,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河南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尤其是一批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农业县,通过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河南还提出在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规划建设商务中心区,带动周边的核心载体和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市辖区规划建设特色商业区,形成一批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培育城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现代三产体系更趋合理

河南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力求农业高效发展、工业精深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编制实施《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省核心区建设规划》,按照“合理规划、综合配套、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原则,建设一批高标准永久性粮田,2011年粮食总产量1108.5亿斤,比2007年增产59.5亿斤,连续8年创新高、连续6年超千亿斤。今年夏粮总产达到637.2亿斤,比上年增产10.9亿斤,实现“十连增”。同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花卉园艺业和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产品保鲜、储藏、冷链物流等服务业。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积极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2011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248家;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674.2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4万家。

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6个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4个传统优势产业;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核心关键实用技术研发,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4个战略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扩大开放为保障,推动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4个现代服务业提升水平,尽快成为新的战略支撑产业。

强力促进基础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以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网、智能电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2011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196公里,比2007年增加640公里,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铁路通车里程达4203公里,比2007年增加214公里;发电装机容量达5406万千瓦,比2007年增加1337万千瓦;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进入国家一类机场行列,今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新型城镇建设加快推进

河南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积极构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推进的现代城镇体系,城乡面貌发生重大改变。

河南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积极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按照三次产业复合及经济、生态、宜居功能复合的理念,规划建设了一批城市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7年的1783.8平方公里发展到2011年的2098.1平方公里;全省确定了62个城市组团;按照“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步建成新型农村社区350个。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6%,比2007年提高6.3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实现重大突破

河南制定发展规划,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完善创新载体,组建创新联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增强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2008年以来,河南共实施重大科技专项77个,成立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9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5项;2008年实现国家工程实验室零的突破、2010年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总数分别已达到15个和7个。去年,河南全省专利授权量达1.93万件,是2007年的2.8倍。

目前,河南正继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进一步培育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努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文/本报记者 党涤寰

张庄的变迁

本报记者 党涤寰 通讯员 刘海军

8月23日,记者来到河南省舞钢市张庄社区,和居民石留根一起踩着泥泞的土路,翻山越岭,去寻找张庄变迁的印记。

我们步行3里多地来到了石留根家的老院,一台大型挖掘机正在复垦老张庄村的土地。

“这就是俺的老院,虽然有一亩多地,但是交通太不方便,环境太差,过去只要一下雨,连村子都出不去。”石留根指着一片刚复垦过的地说。

张庄行政村有6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以前全村267户人家散布在4条沟、5架岭里,崎岖不平的山路严重阻碍村上经济的发展,农民靠外出务工和饲养家畜生活,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以前村里条件太差,根本没法和现在比。还记得结婚那天,我们用‘普桑’轿车接新娘子,遇到下雨,轿车进不去,没办法,只好改用农用三轮车。因为泥泞,三轮车也走不动,最后不得不用一个四轮拖拉机拉着三轮车走……”回想起当年结婚的情景,石留根一脸苦笑。

“待老村宅基地全部复垦后,这里将会建成观光农业示范园,发展旅游业。”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张自贤说,“村里每家的宅基地面积大的一亩多地,小的也有半亩地,入住社区后户均占地面积0.3亩,全村置换出土地180多亩,大大缓解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土地压力。”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舞钢市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邀请专家对全市“一城四镇十七个中心社区”进行规划设计,按照“乡村风情浓郁、内部结构合理、功能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畅达、生产生活便利”的原则,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警务室、幼儿园、储蓄所、连锁超市、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舞钢市正在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有11个,入住农户3000多户,正在建设的住房有2700多套。搬进新社区的农民不离土不离乡,还过上了和城市一样的新生活。石留根和他的乡亲们就是第一批搬进新社区的。

张庄社区位于石漫滩水库南岸,一排排白墙蓝瓦的小楼点缀于绿水青山之间,犹如一幅秀丽的风景画。

“搬入社区居住,几代人的梦想成为现实,而且要不了几年我们就能赚回盖房钱。”石留根告诉记者,搬进社区后,政府引导居民们发挥毗邻风景区的优势,开办农家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居民以当地的山野菜等土特产招待客人,一家农家乐平时每天能挣300多元,旅游旺季每天能挣1000多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张庄村村委会主任杨玉成告诉记者,目前已有196户搬入张庄社区居住。一期搬入社区的石龙沟村民组有36户,其中经营农家乐饭店的有5家,开旅馆的有13家,经营山野菜、小磨香油等土特产销售的有4家,从事运输的有7家,有的住户年收入能达10多万元,社区人均年收入已过万元。

夕阳西下时,张庄社区文化广场上响起“咚咚”的锣鼓声,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聚到广场上跳舞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