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迈出“去家族化”关键一步
——再论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刻不容缓本报评论员

——再论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本报评论员

连日来,美的“交班”的积极探索,引发了人们对民营企业“去家族化”的深刻思考,彰显了新形势下加快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紧迫性。

家族化是许多民营企业的共同特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高达900多万家,且绝大多数具有家族性质。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这些家族企业多处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相统一的状态,公司总裁、总经理主要由企业主本人及家族成员担任。历史地看、客观地说,民营企业家族化治理,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有着能发挥积极作用的一面。当时,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很快,通行的市场准则和行为规范尚未及时建立起来,这种家族化治理的企业制度有助于通过血缘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当事人之间形成制约关系,从而有效降低企业激励成本和监督成本。然而,随着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家族化的一些弊端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家族利益与企业利益过多重叠,切断了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结合;又如,企业传承问题容易造成家族成员内部冲突,危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同胞反目、继承人大战和公司治理丑闻等在一些民营企业频频上演,就是家族化治理模式各种弊端的集中表现。有研究表明,国外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4年,只有30%家族企业能延续到第二代,而中国家族企业平均寿命更低。“去家族化”,已经成为众多大型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不可回避的课题。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家族企业绝大多数都已告别了“父传子、子传孙”的制度模式。沃尔玛“去家族化”的实践就是家族企业现代化的一个典范。50年来,沃尔玛正是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成功地将一个家族经营型企业转变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才成就了连续多年高居世界500强榜首的佳业。

纵观国内外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但凡基业常青的企业,一般都要经过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创业者放手拼搏和家族共同奋斗的阶段;第二阶段则是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整个家族及企业和睦与顺利发展的阶段。如今,我国一大批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产生的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到了第二阶段,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否成功地“去家族化”,直接关系到这些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前景。

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处在传承换代关键期的中国民营企业,既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终将打破的政策机遇,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这是一个重要关口。当此之际,广大民营企业应主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遵循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出发,从壮大自身的力量、强化自身的竞争力着眼,切实加快制度创新,迈出“去家族化”这关键一步,开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崭新天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