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视野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8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依靠科学管理 化“压力”为“动力”
本报记者 陈 颐

浙江音乐调频动听968官方微博8月1日凌晨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一条信息:我们的主持人郭梦秋于7月31日晚突发心梗,经医院抢救无效辞世,年仅25岁。网上迅速转载了这条消息,网友们发出呼吁,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熬夜无疑会增加心梗的风险。许多人将死因归罪于压力大。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专业职业咨询的专家、罗迈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潘瑞宝对记者谈到:“事实上,压力对人和工作是有好处的,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的压力管理,但是,对抗不是好的方法,应该学会如何利用好压力。”他认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每个人只要愿意工作,就能找到很多好的工作机会,因此,这种压力不算是真正的压力。在欧美国家,经济上升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害怕失业,找不到工作才是最大的压力。

潘瑞宝说,压力是一种旅行,是身体的一种反应。他说,压力不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疾病,而是身体“战备状态”的反应,这是当意识到某种情形,或者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和紧张状态的时候做出的反应。压力也可以视为一种由挫折、失败所造成的反应,这种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缓解,需要他人抚慰与适当休息。

“事实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各种压力。因此,懂得减压的人才懂得工作。那么怎样处理压力?”潘瑞宝说,最有益的方式就是心态,每天每时都要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另外,减少工作中的压力,最基本的一条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性格特点并能发挥自身长处和有共同价值观的单位。当你做一份喜欢的工作时,就不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即使工作很辛苦,也会把压力变为动力。

潘瑞宝认为,要实现有效减压目标,仅靠个人自我调节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单位以及国家政府相关部门都应该共同参与,探讨切实可行的方案。用人单位要减轻员工的工作负担,注重压力管理工作。不仅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管理制度,保证员工切身合法权益,还要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利用空余时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工作氛围,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工作压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