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强国富民的进程中,能源始终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当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只有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把能源作为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崛起的重大问题,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准确进行战略定位,科学谋划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方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围绕本期主讲话题,深刻剖析了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并进一步阐述了“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
①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大局。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能源工业走过了辉煌的10年,为经济社会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刚刚接近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上升,能源供应保障任务将更加艰巨。同时,能源问题还是一个国际问题,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日渐提高。地缘政治、过度投机、热钱炒作和垄断经营深刻影响着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能源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气候变化博弈的焦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大紧迫任务。
10年来,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迅速,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翻一番,居世界第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127%和214%。石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居世界第四位。电力装机突破10亿千瓦,新增装机容量是前50多年的总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水电装机超过2亿千瓦,风电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规模稳居世界首位。节能环保成效显著,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9.1%。能源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超过9000万吨油当量,西北、东北、西南及海上4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基本形成。能源装备制造水平显著提高,千万吨煤炭综采设备、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特高压输电技术等居世界领先水平。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居民生活用能条件极大改善,农村电网全面升级改造,解决了3700多万人口的用电问题。
我国能源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其一,国际能源资源竞争加剧,世界能源格局加快调整。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能源资源高消耗模式难以改变,能源消费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世界能源消费重心加速东移,全球能源供应将长期偏紧,能源市场波动加剧。主要国家围绕能源资源的控制权,在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地缘政治乃至军事安全方面的较量将更加突出。北美地区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促使欧美等国家加快调整能源战略,力求抢占新一轮能源变革和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导权。
其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能源安全形势严峻。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不高,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7.5%。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约2.6吨标准煤,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三分之一,未来能源需求还将大幅增长,即使以世界最先进的能效水平实现现代化,消费总量仍将再翻一番,碳排放也将明显增加。化石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国内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透支,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海上运输风险加大,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其三,能源效率明显偏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的粗放特征还没得到根本性改变,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其四,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我国资源分布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能源密集型产业布局不尽合理,能源供需逆向分布矛盾突出,大规模、远距离能源输送压力日益增大。城乡能源基础设施和用能水平差距较大,农村能源建设和服务薄弱,消除能源贫困、实现能源普遍服务任重道远。
其五,体制机制矛盾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能源科技创新体制不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封闭低效,尖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基础薄弱,原创性成果较少,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设备和材料仍然依赖进口,能源产业总体上大而不强。能源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不断积累,价格机制尚不完善,能源行业管理薄弱,体制约束已成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与挑战,既是由国际能源竞争格局、我国生产力水平及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也与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为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大工作力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提高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扎扎实实抓好能源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开采加工转换和使用效率,加快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② 加快转变我国能源发展方式
“十二五”时期,我国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必须牢牢把握4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就是要立足国内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增强供给保障能力,同时积极利用境外能源资源,合理调控对外依存度,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二是坚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就是要实施能源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建设能效领先的节能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的转变,努力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三是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并重。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发掘无限的科技潜力改变有限资源的约束,同时继续深化能源体制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能源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四是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统筹城乡和区域能源发展,加强农村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让能源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我国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强国内供应能力建设,夯实能源安全基础。能源安全可靠供应是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打造山西、鄂尔多斯盆地、蒙东、西南、新疆5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综合考虑目标市场,产业布局调整,煤电、风电、核电、天然气发电等电源点建设和进口能源,以及资源地的水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加快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铁路运输能力建设,发展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要求的现代电网体系,完善国内油气区域主干管网,推进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建设;统筹资源储备和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和煤炭储备体系。
第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调整能源结构。要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发展,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高参数、大容量清洁燃煤机组,有序建设燃气电站;积极发展非常规能源,抓好页岩气发展规划的落实,加大煤层气勘探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有序发展风电,加快太阳能多元化利用,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科学发展战略性替代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第三,实施能源民生工程,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加强能源民生工程建设,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实施完成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太阳能示范村;加强边疆地区能源建设,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优先保障城镇居民生活用气,在北方寒冷地区发展热电联产,让更多居民使用上清洁便利的现代能源。
第四,实施能源总量强度双控制,建设节能型国家。实施能源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各地区实际,逐步建立起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机制,一是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国民经济体系;二是要强化用能管理,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三是要树立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倡导全民节能。
第五,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全方位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既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稳定全球能源市场的需要。要加强与俄罗斯、中亚等周边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重要资源国的合作,既保证稳定的海外能源供应,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当地人民;加强与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合作,引进借鉴先进的能源技术、法规、政策、标准及管理经验;加强与能源出口国、消费国、过境国和主要国际能源机构的对话交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共同担负起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和确保世界能源安全的重任。
第六,推动能源自主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与改革是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强大驱动力。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将科技自主创新放在能源战略的优先位置,大力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构建重大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示范工程及技术创新平台一体化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坚定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深化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基础服务领域体制改革,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能源普遍服务体系;理顺能源价格、财税和投融资体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策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形成决策科学、责权一致、服务高效、监督有力的能源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