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生普惠
本报记者 金 晶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科学规范的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教育关乎社会发展的未来。10年间,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平不断迈出重大步伐。

力促公平就学

义务教育迈向公平的每一个脚印都熠熠生辉:2006年,通过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家对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还补助学校公用经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建立了改造维修校舍长效机制。

2007年春,“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惠民政策,推广到中东部地区40万所农村中小学的近1.5亿名学生。

同年秋,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覆盖全国城乡1.6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我国已经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庄严承诺。

10年来,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约5000多亿元。2012年,经过多年努力,4%的目标终于顺利实现,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科学规范的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城乡共享资源

1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打工者从农村来到城市。如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让孩子们公平享受到国家义务教育政策,考量着政府的智慧,也备受社会关注。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强调了对非户籍所在地,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人民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而《教育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有了进一步保障,其就学体制机制将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教育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截至2010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已达到2271.51万人。2011年10月,国务院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60多亿元专项资金,为680个国家试点县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每天3元钱的营养膳食补助,切实有效地改善了他们的营养健康状况。

均衡师资力量

10年来,我国教育投入不断加大、硬件设施逐渐改善,而作为“软件”的师资,其均衡配置同样被列为保障教育优先的重要课题。“必须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培养和补充的问题。”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许涛说。

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数十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师范生免费教育等,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和中西部任教。我国基层特别是农村一线教师的能力得到了巩固和提升。部分地区还实行城、乡教师良性流动机制,让许多住在农村、山区的孩子享受到质量更高、理念更新的教育。

完善助学机制

国家助学贷款10年间,帮助大量经济困难和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完成学业。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新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延长了学生贷款的还款年限、改革了贷款的财政贴息方式,建立起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让一大批全日制在校学生从中受益。

“十一五”期间,各级教育帮困助学体系不断完善,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和以风险补偿金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已形成,每年300多亿元的资助资金覆盖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500万名大学生。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正在逐步建立。我国也即将实现教育资助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覆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