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农牧民安居更乐业
——四川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本报记者 庄光平 钟华林

本报记者 庄光平 钟华林

8月,正是川西高原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藏民泽足一家也在这个季节迎来了丰收。“儿子进草原(放牧)了,我们老两口守着家搞点餐饮。”泽足高兴地说,脸上满是幸福的表情。泽足所在的牧场村,是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西北部深山中的一个小村庄。两年前,泽足等71户村民还过着帐篷游牧生活,在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支持下,71户村民们全部建起了楼房,生活质量节节攀高。

住房、教育和医疗曾是高原牧区生活的三大难题。自2009年以来,四川省投入财政资金100多亿元,在藏区组织实施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三大民生工程。持续的民生投入使藏区农牧民安居乐业。过去5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的差距缩小了5.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差距缩小了7.2个百分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的跨越发展正成为四川经济新增长点。

在川西高原藏区,随处可见公路两旁整齐划一的牧民定居点。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让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住上了定居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特色鲜明的牧民新居取代了黑帐篷、木板棚。

“村里的通信、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都是政府出资建设的。”牧场村村委会负责人郎尕雄培告诉记者,“过去看病,骑马走一天,搭车再走半天才能到医院。现在10分钟就能到医院。娃娃在镇上读书,也有公共汽车,很方便。”

谈起盖房子,村委会负责人介绍说,村民自己出一些,国家补一些,房子就建好了。“普通一层楼的房子,国家支持2.5万元,再低息贷款3万元,加上8000元住房困难补助金,一共6.3万元,如果不算装修的话就够了。土地也是由政府划拨的。”

从2009年开始,四川省推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截至今年8月,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让藏区九成多牧民实现定居,近50万牧民群众告别居无定所的艰苦生活,住进温暖舒适、生活便利的定居房,牧民生活实现了“一步跨千年”。同时,适合藏区气候和环境特点、符合牧民实际需要的10万顶新型帐篷和10万套(90万件)篷内生活设施也全部免费发放到牧民手中。

记者见到了脸上挂着羞涩笑容的九寨沟县姑娘仁见佐。她刚刚从四川省绵阳职业技术学校“9+3”班毕业,考进了松潘县的乡镇事业单位,仁见佐十分满意。今年是四川省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第三个年头,1万多名中职学生毕业,除了少部分继续升学深造、参军,大部分学生像仁见佐一样走向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据四川省教育厅“9+3”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透露,3年来,四川省已先后组织近3万名藏区学生到内地学习,其中87%以上来自农牧民家庭,这在四川教育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为了确保“9+3”免费职业教育顺利实施,四川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担任正副组长,省军区、省委组织部、财政厅、人社厅等15个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省教育厅组建了“9+3”办公室;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并纳入目标管理实施绩效考核;藏区先后选派800多人次驻校干部教师到“9+3”学校协助工作,确保了“9+3”计划顺利实施。

职业教育大大提升了藏区青年的受教育水平,藏区基本普及了12年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8年的70%提高到目前的91.5%,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耳濡目染之下,藏民的思想观念和视野也逐渐打开,涌现了一大批致富能手。

从2009年开始,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每年都要派出10余名专家到藏区九寨沟县进行义诊和培训。“在对口帮扶的5年协议里,第三医院承诺专家驻点为当地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九寨沟县卫生局副局长赵素兰介绍。2011年,四川省拨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培训藏区医疗卫生人才,目前已累计培训乡村医生10725名。

“藏区农牧民每年只要交纳50元参保新农合,看病报销率能达到80%-90%。”赵素兰说,目前藏区新农合参保人数达161万多人,参合率达97%以上,2009年至2011年,受益总人次达250万人。

四川三大民生工程既有来自中央的项目、资金支持,也有四川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四川省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基本建设资金已投入10多亿元。三大民生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了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对促进藏区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