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地里大片的玉米长满了黏虫,自己打农药打不到玉米芯里,请专家帮我们想办法治虫。”日前,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村农民张国英在网上发微博求助。
入夏以来,我国气候极端异常,部分粮食主产区病虫害呈偏重发生之势。截至8月14日,黏虫发生面积近5000万亩,严重发生面积650万亩,发生面积之大、危害程度之重是近10年之最。同时,南方中晚稻和东北一季稻区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发生程度也重于常年,已累计发生3亿亩次。
农业专家指出,黏虫危害重并不等于损失重,由于黏虫没有抗药性,使用菊酯类或有机磷类农药均可以防治,只要及时打药,保证雌穗以上不受危害,对产量的影响就不大。目前,各地“虫口夺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已完成应急防治任务2200多万亩,初步遏制了黏虫暴发危害的势头。
降雨频繁致黏虫暴发
“黏虫是一种迁飞性、暴发性的杂食性害虫,有喜湿性。通常的规律是,每年3次迁移,4月、5月在黄淮海地区,6月、7月在东北南部到华北北部,8月在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中国农科院迁飞害虫实验室研究员罗礼智介绍,1990年前,黏虫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害虫,每年因其损失粮食超过亿斤。1990年至今,黏虫危害逐年减轻,全国性危害不再,但地区性危害仍时有发生。
气候异常是今年黏虫发生的重要原因。7月中下旬以来,东北、华北地区降雨频繁、温度适中,气候条件特别适宜黏虫集中迁入、产卵孵化和幼虫存活。8月上旬,内蒙古通辽、赤峰,河北廊坊、唐山,山西晋中等地三代幼虫相继暴发,面积之大、密度之高为近10年罕见,对秋粮作物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全国二、三代黏虫发生面积累计已近1亿亩次。
“入夏以来,山西省强对流天气频繁,大部分市县降水偏多,丰雨期与病虫害发生期高度吻合,导致病虫害发生流行风险明显高于常年,特别是黏虫、玉米大斑病等重大病虫对秋粮生产构成威胁。”山西省植保总站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省气象台天气预报,8月份,山西省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气温正常略偏高,气候条件极有利于玉米大斑病、马铃薯晚疫病、黏虫等喜湿性病虫的发生流行和危害。同时,降水偏少的地区,玉米红蜘蛛、玉米矮花叶病等喜旱性病虫仍有偏重发生的可能。
专家介绍,三龄幼虫期之前,黏虫藏在玉米芯里,比较难以发觉。如今,农民在玉米定苗之后基本上就不下地了,黏虫发生的隐蔽性给查治带来了一定困难。农业专家提示,目前,东北和华北玉米植株高大,田间密闭,防控操作难度大。加之高温高湿,容易引发农药中毒事故。病虫重发区防治时要科学选用菊酯类和有机磷类等有效农药品种,准确掌握用药浓度和剂量,选用高效药剂和施药机械,防止农药中毒事故发生。
统防统治遏危害势头
“虫灾来势虽猛,但应对措施得当。我国对黏虫的防控技术很成熟,与多数迁飞性害虫类似,黏虫很好防治,幼虫三龄期之前施药,对作物没有任何污染,对产量也没有影响。”罗礼智告诉记者,“关键是在监测和预报,重在及时喷药。”目前,各地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机械和专业防治组织发展良好,为防控提供了保障。
“从目前情况来看,廊坊的黏虫危害已得到全面控制,对秋粮生产的威胁也被降到了最低限度。”河北省廊坊市一度是黏虫重发区,该市农业局局长闫树军说,目前,廊坊市黏虫防治面积超过90%,达到防治标准的地块普防一遍,重发区域防治2遍至3遍。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表示,种植业司已会同全国农技中心组派四个督导组分赴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重点地区督导检查防控工作。同时,各省相继派出70个工作组,迅速组织开展虫情拉网式普查,增加监测频次,扩大监测范围。准确掌握虫害发生范围及变化态势,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明确发生分布区域和重点防治地块,指导农民开展田间除治。
目前,各地正按照农业部的部署,掀起“虫口夺粮”保秋粮丰收的高潮。吉林省加大了玉米大斑病的飞机防治力度;内蒙古8月8日开始,在黏虫发生较重的通辽市实施飞机防治行动;河北、天津、辽宁等省市针对黏虫发生严重情况,近日加大了地面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控力度;甘肃、陕西省财政各追加1000万元资金支持秋季病虫害防控。各地通过开展地面机械和空中航化作业等统防统治措施,已完成应急防治任务2200多万亩,初步遏制了黏虫暴发危害的势头。
罗礼智说,虽然黏虫虫害得到初步控制,但个别重发区地块仍需二次防治,全面控制虫害。各地植保站充分发挥植保专业服务队的作用,开展统防统治,对重大病虫迁飞和流行的关键区域采取联防联控的措施,对突发害虫的重灾区采取应急防治措施,广泛动员,开展群防群控。
南方稻区严防稻飞虱危害
当前,华南、江南、长江中游中稻和西南、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处于拔节至抽穗期,“桥梁田”多,田间植株群体大,郁蔽度高,食料条件良好,田间环境宜于稻飞虱发生和繁殖为害,也为晚稻积累了大量的本地虫源。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8月份有2至3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或者严重影响沿海地区,宜于稻飞虱的迁飞为害,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其迁飞和发生范围的不确定性。另外,西南地区中北部、江南东部、华南大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江南、江汉东南部、江淮西部等地气温偏高,气候条件宜于稻飞虱的繁殖危害。
截至8月2日,稻飞虱累计发生2.0亿亩次,同比增加63.6%。有关部门预测,根据当前虫源基数、栽培条件和气候因素等综合分析,预计下阶段南方中晚稻区稻飞虱发生程度将显著重于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