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8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云测雨“神算子”
——记南京军区某气象水文中心
胡春雷 罗广毅 苏锐锋
技术人员在晨曦中观测气象。 苏瑞峰摄

胡春雷 罗广毅 苏锐锋

今年8月2日,台风“苏拉”来袭的前一天,南京军区某气象水文中心野外观测点发回消息:部分海域和地区阵风可达11至12级,浪高将达到6至10米,不仅附近部队营区和装备安全会受到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也将面临威胁。上级指挥机关给气象水文中心下了“死命令”:“18时前,必须拿出科学、精确的气象水文预报!”技术骨干们迅速调集不同时期的卫星云图,通过远程系统快速查阅各地的资料情报,并通过电脑终端联网会商。在大型计算机的帮助下,他们的会商结果和建议在17时45分送达指挥机关:“根据我中心分析,受强台风影响,强风、暴雨、高潮“三碰头”,对部队营区和船只影响较大,建议采取超常措施加强预防……”在千里之外,观风测浪的预报结果为军地抗击台风提供了科学、及时的气象依据。

多样化军事任务大显身手

那是一场三军联合演练的前夜,台风突袭东南沿海,原本晴空万里的演练地域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演习指挥部领导向气象水文中心征询意见:“演练已经箭在弦上,什么时候能开始,就听你们的了。”

是夜,中心主任张群和专家组成员蹲在海边,观海听涛,测风看浪。分析结果显示:次日上午9时至11时,在台风间隙可能有近两个小时的良好天气。能不能按时正常演练?气象专家们仍有顾虑。在综合卫星云图和专家意见后,张群向指挥部立下了军令状:明天的某个时段内,演练地域将出现良好天候,演练可以在这一时段完成。

果然,次日上午9时左右,刚刚还是雷电交加的天气沉寂下来。9时30分,三军联合演练如期展开。就在演练结束部队撤回后不到10分钟,狂风暴雨再次来袭。

作为一名气象专家,总工何循山曾多次在防汛抗洪气象服务中大显身手。2007年,肆虐的暴雨侵袭淮河两岸,上游洪峰一波接一波,形势万分危急。何循山与工程师们昼夜奋战,利用抗洪抢险气象水文保障自动化系统,对淮河地区的最新卫星云图进行分析研究,与地方气象台会商后,作出“未来淮河流域仍有暴雨,局部大暴雨”的结论,为军地领导抗洪抢险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心组建以来,他们根据部队对气象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不断加强基础知识技能和定时定点预报训练,通过多种渠道收集重点区域气象水文历史、实时资料,整理分析了华东地区几十年数百个站点气候水文资料,建立完善了气象水文数据库,建立了一套适应多样化任务需求的气象水文保障系统。

从古至今,掌握准确的天气水文情况,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直接影响着战场运筹和减灾防灾的主动权。南京军区某气象水文中心紧紧围绕作战需求,推动军事气象水文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完成40多次重大演练保障任务,16次准确预报重大灾情,书写了一个个“呼风唤雨”、谋求胜算的传奇故事。

科技创新提升精确预报能力

十几年前,刚刚组建的气象水文中心在参加总部重大军事演习的气象水文保障中,遭遇国外气象水文信息封锁。尽管他们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但受制于人的感觉让中心技术人员们寝食难安。加速建立联合战役气象要素预报系统的议题,很快摆上了中心党委的议事日程。当时,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天气预报进入了“数字时代”外,绝大多数国家因通信手段和技术水平局限,还没有开展这项业务。

经过700多个日夜的顽强拼搏,中心高质量地完成了联合战役气象要素预报系统的研制,解决了作战区域天气预报、军用气象要素预报等重大技术难题,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尴尬。记者在中心看到,这套系统能针对相关地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天气特征,自动制作天气预报和军用气象要素预报,并通过气象信息网络向部队和地方提供多种天气预报产品。

气象水文会商曾经是制约军事气象预报能力的难题。2002年,中心向这一领域展开攻关。他们克服专业基础薄弱,经费短缺的困难,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气象水文视频会商系统终于研制成功。鼠标轻点,卫星通信技术支撑的多方交互式视频系统迅即启动,总部、中心和有关省市气象水文部门相距千里进行远程会商,军地实时交流情况、互换信息,大大提高了气象水文协同保障能力。

创新催开满园春。组建以来,这个中心紧贴部队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开展科研创新和攻关,37人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3人成为南京军区高层次科技人才;“联合作战气象水文条件研究”、“战区指挥所气象保障系统”、“抗洪抢险气象水文保障自动化系统”、“野战便携式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等3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个项目在全军进行推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