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民增收:是亮点也是难点
瞿长福

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的亮点很多,其中突出的就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按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30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

这一成绩的确鼓舞人心。农稳天下安,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对提振农民积极性,夯实农业基础,夺取粮食丰收,都会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速本身就是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的生动体现。

不过,在看到农民增收这一亮点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持续增收的内外部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许多难题还在制约着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可以说,农民增收既是亮点,也是难点。

这几年农民收入主要包括四大块,一是务农收入,二是务工收入,三是财政转移收入,即各种农业补贴,四是财产性收入。这几大块收入中,务农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已降到50%以下;务工收入呈现上升态势,这几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大头就来源于此;农业补贴的力度在不断加大,部分地缓解了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的状况;财产性收入除沿海一些地方有所增长,其他地方变化不太明显。

多元化收入结构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但现在这种结构面临诸多挑战。从务农收入来看,大多数农村家庭务农收入比重下降不可避免,少数以农业为主的家庭及新型职业农民将承担更多的“农活”,但现在靠卖农产品增收的压力不小、空间有限,同时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继续转移农民也遇到现实难题,制约了“职业农民”的积极性,“谁来种地”成为现实问题。

在务工收入上,除了农民工工资需要持续增长,就业条件和社会保障需要持续改善,农民转移还面临着结构性不足和过剩的问题。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不足,30岁以下农村青年80%以上离开了农村,一方面40岁以上的农民转移乏力,有技能的劳动力全面缺乏。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每年要转移90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到2015年农业就业比重将从目前的37%降到30.5%,农民转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转移收入方面,这些年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但农业发展逐步进入到高成本阶段,从化肥、农药到柴油,价格都在提高,人工成本也在提高。生产成本的上升降低了农业比较效益,也部分衰减了政策效益。

财产性收入,目前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承包地和农房,但现实中一些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房屋产权没有得到足够尊重,土地入股分红等土地流转收益缺乏保障,尤其是遭遇征地拆迁时缺乏协商议价权利保障。

面对这些挑战,需要长短结合,把整体推进和分步行动统一起来,既要从长计议,把农民增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设计,更要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从现实出发,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解决,哪个环节有问题就解决哪个环节。针对务农收入,需要下力气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产业化经营,推动科技入户;需要创造条件提高农产品比较收益,只有收益提高了,农民种地种粮的积极性才能长久维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增收较快的第一个时期是1978年至1982年,第二个时期是1994年至1997年,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农产品价格有一个明显提升。

针对务工收入,需要进一步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当前尤其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这些企业是承载农民工就业的主力;要在政策上激励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镇转移,为大量中老年人就近就地就业创造条件,同时有针对性地提供免费培训,拓展农民工就业空间。

在政策支持上要探索更有力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比如,自然灾害、病虫灾害妨碍了农业效益,但商业性农业保险农民难以承受,这就需要各地在政策性保险上切实推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充分尊重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为此,国土资源部要求2012年底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确权登记发证率达到78%,但仍有7个省发证率不足50%。

农民增收很复杂。但无论多复杂,只要我们沉下心来,带着感情真抓实干,带着责任攻坚克难,就可以一个一个问题解决,集小胜成大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