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宣传岗位上发挥光与热
——周恩义扎根基层的故事(中)
本报记者 苏大鹏 张允强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时,多个部门可供选择,他去了辽宁盘锦市兴隆台区委宣传部;调整干部,时任区委副书记的他,主动让位给年轻同志,提出回宣传部;退休后,能继续发挥余热担任区思想政治研究会会长等职,让他十分开心还能从事宣传工作——周恩义总会因为能在宣传岗位上工作而高兴。

乐在其中

“我热爱这项工作,因为它能将我的能力发挥出来。”周恩义说。多年基层经历的积淀,看似抽象的宣传工作,被他干得有声有色。

1992年,刚转业到宣传部工作不久的周恩义在基层调研时发现,“种地不挣钱”让不少农村的年轻人宁愿在街头打零工,也不愿意回村务农。应该让农民找到致富途径,改变这一现状。围绕这个课题,周恩义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深谈细唠。经过认真调研,周恩义拿出一套专门针对农村致富的培训计划,以党课的形式给村民开班。除了自己带头作报告,周恩义还邀请高级农艺师王京平等当地知名专家讲课。培训一开班,热情高涨的村民早早就去占座位,屋里坐不下就挤在走廊里站着听。

“啥时候再开课?”村民都翘首企盼。看着农民爱学习了,周恩义又跑全市各大养殖场、种植基地和花卉基地,选了6处学习点,租大客车带着300多农村党员和村民组长前去学习考察。区委利用休息日开常委会,听取乡村党员培训情况汇报,研究出台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意见,受到农民欢迎。

1992年到2002年,周恩义组织这样的培训班240多次,培训党员群众20000多人次,大批农民因此走上了致富道路。

“理论变成家常话,党的政策传万家。”老百姓编了一段顺口溜,夸奖周恩义把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听到老百姓这样夸他,周恩义更加热爱宣传工作了。

“宣传部不给钱、也不给物,但是给思想、给精神、给文化,是生命线的工作。”周恩义说。他认为,宣传思想工作抓好了,能有效地促进党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原本2009年就该退休的周恩义,在市、区领导一再挽留下,工作到2011年3月。办理退休手续后,领导还是舍不得他离开,又征求他的意见,还愿不愿意在宣传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浑身是劲的周恩义欣然应允,走上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区创建文明城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的工作岗位。

实打实干

1997年,周恩义开始担任兴隆台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一职。在他的主导下,兴隆台区宣传思想工作建立起“四个一百分”工作体系,以此将宣传思想工作落到实处:

抓理论武装,他构建起常年活跃在城乡基层的3级理论宣讲队伍,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方针政策。而他正是其中最活跃的讲课人,几年下来讲课、作报告300多场;抓新闻宣传,他在各街道建立报道组,形成“百人报道队伍”,宣传基层的先进经验、好人好事;抓思想政治工作,每年两次检查评比,有效解决“没人管,没人干”、“落不实”的问题。围绕“定方向、塑灵魂、提素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进入非公企业;抓精神文明建设,他从文明家风抓起,每年评选表彰100个好媳妇、100个好婆婆、100名文明小公民。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00年兴隆台区成为省级文明城区,还涌现出11个国家级、26个省级文明示范社区。

与此同时,兴隆台区的宣传文化事业全面开花。以辽河画院为龙头的辽河文化产业园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每个社区有文化站,村屯有文化室,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美术馆,拥有辽河文化广场等几十个大型文化活动广场。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兴隆台区成为远近闻名的书画、声乐、器乐、舞蹈、戏曲、秧歌基地。

实打实的成绩面前,同事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老周真是个能人!”

部队服役期间,周恩义左膝半月板和韧带断裂,左胸肋骨骨折,肺部严重粘连,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二等乙级伤残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伤痛不断加重,即便如此,周恩义的宣传事业依旧干得红红火火。

2004年,兴隆台区和辽宁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辽河文明探源活动,带队出征的周恩义,当时左膝病情十分严重,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

在西拉木伦河源头,他拄着拐棍和队员们一同走了近8个小时,致使他左膝严重积水,剧痛无比。就这样,他硬是把27天全部行程坚持了下来,完成长达6700多公里的考察。考察结束,他就进了医院。

与长时间深入基层相伴而来的,是膝关节的习惯性积水。每半个月,他都要去医院抽一次积液,以减轻痛苦。

老百姓最喜爱参加元宵节灯会。2007年元宵节前夜,盘锦迎来一场特大暴风雪,整座城市的交通陷入瘫痪。元宵节当天,周恩义拖着伤腿,同宣传部的同志们一起在厚厚的积雪中从早忙到晚。灯展如期进行,而周恩义左膝青紫,肿得不能打弯。第二天,他还拖着伤腿去上班,同事们强行把他送进医院。医生从他的左膝关节抽出700多毫升积液。

见证过周恩义这些经历的人都说,“老周真是个铁人!”

无悔选择

面对不同的人生道路,最难做的事情往往是选择。而对于周恩义来说,选择从不是什么难事。

除了转业到地方的那次,在地方工作20年来,周恩义还有两次机会到市直机关就职,两次机会担任兴隆台区委组织部部长,但都被他一一回绝,而是一心一意地在宣传岗位上工作。

2006年,区委换届,副书记职数由两人减少到一人,几乎所有干部都认为人品好、能力强的周恩义应该继续担任区委副书记。可周恩义却主动要求退出,他说,“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他们为党工作的时间将更长”,他则再次出任宣传部长。

周恩义觉得,宣传文化工作最适合他,在这个岗位上,他能够为党的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做宣传部副部长时,区委书记关心他,怕他心理落差太大,主动找他谈心。他说,“领导请放心,我从20岁当指导员,一直干到团政委,这么多年都是做别人的思想工作,现在轮到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不用担心。”

其实在选择面前,周恩义也曾经犹豫过。他带队出征辽河文明探源活动时,身患脑血栓的老伴正处于高危状态,儿子再有一个多月就要结婚。时任区委书记的姜冰当时并不知情,找到周恩义,希望他能带队出征。周恩义心想,“我曾在辽河的源头戍边,没有人比我更熟悉地形。我去一个月就能把探源队安全带回来,别人去恐怕就得两三个月”,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任务,但在内心却充满了对老伴和儿子的愧疚。

1995年8月,辽河流域遭遇特大洪灾,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周恩义突然收到老家急电,拿到一看他心中一惊:“母病危,速归!”他恨不能一下子飞到母亲身边。然而,当时正值抗洪的紧要关头,洪魔时刻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他擦去眼泪,把电报悄悄地揣进口袋,转身上了大堤。

退却的洪水亦如来时那般迅速,众志成城的干部群众战胜了洪灾。当大家正欢庆胜利之时,周恩义正在母亲的墓前长跪不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