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地方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了生态 富了竹农
本报记者 李春霞

“住得越高,竹农越富”。这是记者日前在贵州省赤水市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在这个30余万人口的黔北小市里,竹农就有20多万人。栽竹育竹不但换来了绿水青山,也带来了竹农的“金山银山”。

赤水市大部分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多坡陡,耕地稀少,常规农业发展严重受限。“靠山吃山”,大山里的人们只得向大山要收入。

从2001年起,赤水开始实施人工造竹工程,以每年10万亩的进度培育新的竹资源。10年时间,该市新增竹林72万亩,全市竹林面积增加到125万亩。

生态也因竹林的激增而改善,赤水成为长江上游的一道生态屏障。通过以竹代木,赤水每年节约木材100万立方米,相当于保护10万亩森林。水文资料显示,赤水河出境段泥沙含量比10年前降低70%,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减少近400万吨。受益于良好的水土保持,赤水农业生产连续19年保持丰产增收。

在扩大竹林面积的同时,赤水市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奖扶等措施,加快竹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新的加工企业,完善竹深加工链条,逐步实现了从卖原竹到卖竹制品的转型。

据统计,赤水市现有竹加工企业200多家,年产值近30亿元,约占全市GDP的一半。

该市2009年开工建设的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目前已入驻多家企业,生产原纸、机制竹碳、竹塑合成材、竹纤维板等多种产品。

赤水市竹产业的发展,也实现了由粗放手工制作到自主技术创新的跨越。目前,该市在竹加工业方面已拥有近30项国家专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竹(笋)综合加工企业群落共生繁荣,形成竹建材、造纸、竹工艺品、竹生活用品、竹笋加工等5个品系近260个品种,产品俏销20多个省区市,以及欧美17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竹林已经成为赤水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现年65岁的李国富是赤水市大同镇华平村十组的村民,2003年将12.8亩耕地全部“退耕造林”后,李国富家的荒地变成了丰产林地,如今经营着124亩的绵竹林。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林地产竹1.5吨,以每吨570元的价格卖给收购公司,每亩竹林的毛收入有800多元。去年,我家共卖了360吨竹,纯收入超过10万元。”

去年,赤水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98元,同比增加17.7%。其中,竹农依靠竹林一项就人均收入4800多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