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涨涨跌跌看物价
薛志伟

去年以来,在物价宏观调控措施作用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011年7月6.5%的最高点一路走低,今年逐步进入稳定下行通道,到6月份已经降到2.2%,创下了29个月来的新低。去年8月份以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也已经连续11个月回落,今年3、4、5、6月份更是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6月份同比降幅已经达到2.1%。

物价涨幅一路回落,说明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很多人仍然感觉物价还是过高。这既不能归咎于统计数据,也不能简单地怀疑人们的感受是否真实。由于客观存在的地区之间的差异、对比时间的差异、个体与总体的差异、不同的消费结构群体承受能力的差异等,每个人对物价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当前大家普遍感受到物价高,其主要原因是食品、水、电、燃气等的价格近几年来上涨较多,由于这些是人们每天都要消费的,所以大家对此比较敏感,感受也较深。而这些年来手机、家电、汽车等商品价格在持续下降,但由于这些商品我们并非经常更新,因而也就不太敏感。

实际上,个人感受和CPI表现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这更多的是普通大众不希望价格上涨的潜意识在起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蒸蒸日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同时又盼望市场价格不涨或者下降。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我们一般对物价的下降不敏感,对物价的上涨则比较敏感,轻微的上涨都会带来较大的反应。事实上,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生活确实有好处,因为我们用同样的货币能买到更多的东西。但理性地看,物价过高固然不好,却也不是越低越好,适度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的。

宏观经济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率要和经济增长率相匹配,高增长、低通胀是最理想的经济运行态势。在这种态势下,适当的价格上涨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扩大再生产,也能使企业和行业间获取的利润达到相对平衡,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稳定的经济发展则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居民收入也有望稳定增长。在现实中,任何一个经济体,只要经济在增长,物价必然在上行。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从1978年到2011年的33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着年均9%左右的高速增长,这期间只有14个年份的CPI涨幅超过5%,大部分年份都保持着适度温和的通货膨胀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两次严重通货膨胀。一次是1988年,CPI涨幅一度高达18.8%,另一次是1994年,CPI更是高达24.1%。但即使在如此高的通货膨胀程度下,我国经济也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其中1988年GDP增长11.3%,1994年增长13.1%。

与高增长、低通胀相反,低增长、高通胀则是最不能容忍的态势。不过,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涨幅持续回落的态势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因为这种状况长期持续的结果会导致低增长、高通缩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曾先后出现过3次通货紧缩,即CPI同比涨幅出现连续6个月以上的负增长。第一次发生在1998年2月至2000年4月,CPI同比涨幅平均为-1.1%,其中最低点为1999年5月份的-2.2%;第二次发生在2001年9月至2002年12月,CPI同比涨幅平均为0.6%,其中最低点为2002年4月份的-1.3%;第三次发生在2009年2月至2009年10月,CPI同比涨幅平均为1.3%,其中最低点为2009年7月的-1.8%。

这3次通缩发生的背景非常相似,都伴随着外部危机影响下的内部经济增速放缓。第一次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GDP增速从前几年的两位数降到1999年7.6%的最低点;第二次发生在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之后,这期间我国GDP增速一直在8%左右徘徊。走出这两次较严重的通缩之后,我国GDP又实现了连续5年的超过两位数的高增长,直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第三次通缩时的2009年,第一季度GDP的最低点仅6.1%,为近20年来的最低。

在低增长、高通缩的格局下,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缓慢,就业岗位减少,国民收入也增长缓慢,社会需求减少,从而使得产品价格下降,物价总水平降低。而物价的持续走低会导致更严重的通货紧缩,进一步使企业效益下降、产品积压上升,从而造成企业裁员减产、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下降、市场消费不足,最终使经济增长更加乏力,造成国民经济的停滞不前甚至衰退。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变化的历史不难发现,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甚至大于通货膨胀,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物价上涨一定不好。如果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经济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这样的经济增长就是健康的、良性的,在这种状况下,物价出现一定的上行趋势是正常的,也是普通大众能够接受的。因此,物价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是不要让物价涨得太高变成恶性通货膨胀,更不能让它持续下降导致通货紧缩,而要保持适度温和上涨的态势。

不过,当前在CPI、PPI持续走低的同时,GDP也出现了连续6个季度增速逐季放缓的态势,今年二季度已经降到了7.6%,并创下了近两年新低。一些人就此认为,如果政府刺激措施力度不到位,中国经济可能面临陷入通货紧缩的危险。但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目前出现通缩的几率很小,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6%,新增加人民币贷款4.86万亿元,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还在8%左右,很难得出通缩的结论。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出现反弹,物价上涨的输入性压力依然存在;国内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的价格上涨趋势仍将持续。因此,避免物价过快上涨短期内仍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从影响物价变化的国内外因素来看,今年稳物价的目标有望实现。这一方面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更为政策的预调微调留出了空间。但要看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往往会给物价带来上涨的压力,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我国经济保持8%左右的增速,3%至5%左右的通货膨胀率当是合理的,后期物价即使略微反弹也是可以接受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