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建省长汀县,看着这漫山遍野的翠绿,清澈见底的溪流,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从昔日的“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到如今的山清水秀、瓜果飘香。记者来到福建省长汀县实地探访这项造林工程。
与水土流失的较量
站在长汀县策武镇南坑银杏基地的山头上,放眼望去,漫山的银杏树迎风摆动。
“别看现在这片山头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十几年前地表植物覆盖率不到20%,光秃秃的山体就如同‘火焰山’,一下雨山上大量的泥沙就会冲到山下的农田里把庄稼活埋了,所以山下好多农田里根本长不起来庄稼。”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党支部书记沈腾香感慨地告诉记者。
为改变水土流失现状,南坑村按照水土保持措施和果园技术要求,引进了厦门树王银杏制品有限公司,租赁南坑村山地2300亩,种植银杏树55000多株,带动周边农民种植银杏树2000多亩。目前,全村已有5000亩山地,种植银杏树达10万株。“去年我们收获带皮银杏果约16万斤,产值约200万,绿化山林的同时又取得了经济效益,银杏树可帮大忙了。”长汀县树王银杏基地的工作人员何仁东说。
据了解,长汀与水土流失的较量,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长汀被列为福建省治理水土流失的试点时就已经开始了。据1985年遥感普查显示,长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国土面积比例高达31.5%。十几年来,长汀县通过封山育林、改良植被、发展绿色产业等措施,展开了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8万亩,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成为福建省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扎根深山的林业人
记者来到河田镇红中村佛子岭、相见岭,只见杉树、松树、毛竹枝繁叶茂,绿意盎然。“我从21岁开始就在长汀的林场做伐木工,整整干了30多年的林业,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能租一片山,把林子造回去。2007年就拿了480万元包租了这4470亩的林场,开始了植树造林。”64岁的刘静美自豪地告诉记者。刚来林场种树的时候,荒山连片,到现在共栽松、杉树4000亩,毛竹470亩,还开出了12.5公里长、3.5米宽的水泥路,架了9座桥。“看着这些生长茂密的树木,不仅对水土保持起到很大作用,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比以前到处砍树的成就感大多了。”刘静美说。
黄劳根今年已经是参加长汀县植树造林施工队第24个年头了。“我每年参加植树,全县每个山头我基本跑遍了,山上好多树木我就是看着它们长大的。”黄劳根对记者说。据了解,长汀县共有6个植树造林施工队,每年春季都由施工队队长组织带领30多名村民进行全县的山地植树造林。
科学的林业管护模式
“种树容易管护难。”长汀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范小明道出了心声。
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长汀县探索出了一条规范、科学、有效的创新模式。一是创新生物治理模式,通过推广“等高草灌带”种植法、“老头松”改造、对疏林补植等方式提高植被覆盖度;二是创新开发性治理模式,通过治理与发展林下经济相结合,探索出“不砍树也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创新封禁模式,通过封山育林与封山护林的总体规划,在全县492片封禁区,组建护林队伍网络228个,476人进行巡山管护。
长汀县林业局局长巫成火告诉记者,长汀水土流失很大一个原因是缺煤少电、群众砍伐树木柴草当燃料造成,历史久远、危害严重。“植树造林,提高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效,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联合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引导当地农民参与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队伍中来。”巫成火说。
据了解,目前长汀县植树造林总面积达137.29万亩,森林面积由1985年的275万亩提高到现在的37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55.4%提高到现在的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