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大农业还需再加力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调研(下)
本报记者 倪伟龄
大农机在黑龙江垦区大豆高产示范田中耕作业,撒播、施肥一次完成,既保证了大豆质量,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图为黑龙江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大豆中耕现场。 本报记者 倪伟龄摄

本报记者 倪伟龄

成百上千个农机合作社成为推进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引擎。但是,当前黑龙江农机合作社发展仍面临人才、资金、机制、土地规模有限等诸多因素制约。

人才培训需加强

首先面临人才匮乏问题。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需要管理人才、专业农机驾驶、财会和农艺人才,目前很少有大学生愿到合作社求职谋业,更不用说“落地生根”了。

据了解,随着农机化进程快速发展,农机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农机合作社拥有先进的农机装备,但是因为管理和使用水平低,限制了现代化大农机发挥其作用。

黑龙江省农机局局长郑联邦认为,农机合作社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农机、农艺、财务,还要懂管理。黑龙江省将聘请农垦退休老场长或技术人员培训合作社人员,或到合作社任职;通过开展阳光工程,针对农机合作社所需人才进行培训;利用现有农机合作社积累的经验,以县、乡为单位建立培训点,抓住农闲时进行复训;学习农场开展场县共建活动经验及农垦成熟技术和管理模式。

其实,农机合作社是各类人才大有作为的用武之地。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网罗人才的“高招”堪可资鉴。他告诉记者,2009年刚成立合作社的时候,他就说服村里王宝军、车跃忠、张德军、王新春、郑海军、杨斌等6人和他一起集资建社。他的手下个个身手不凡。郑海军是李凤玉从乡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挖”来的人才,经他手介绍外出农民工达1600多人。刘友是科技种田“明白人”,哪块地种什么、什么时候种,归他“总管”。李德臣是机务队长,社里20多台进口机械在他精心养护下,3年多来油嘴从没有烧焦过。于守信是合作社会计,落实合理分配制度不含糊,深孚众望。

人才是仁发合作社发展之根基。李凤玉又是如何凝聚人心的?他通过股份合作机制与这些人形成利益共同体。仁发合作社的收益分三块分配:合作社初建时,李凤玉与其他6人注资850万元资本金,这部分资金每年产生的效益,7名发起人按股分红;第二块是合作社入社成员每亩入社土地每年按350元保底分红,同时将该土地作为资本金入股,产生收益再分给入社成员;第三块是国家支持合作社的1234万元创办资金产生的效益,按平均数分配入社成员。国家投入资金产生的效益7人与其他成员同样平均分配。目前,该合作社没有一个人退社。

融资渠道宜拓展

虽然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但融资难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目前,黑龙江省创建农机合作社主要是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政府投60%、合作社自筹40%,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全国罕有。尽管如此,农机合作社在发展中仍要面临资金短缺难题。郑联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1万亩地大概需要3000万左右资金投入。省里正在安排农村信用社解决农机合作社资金不足问题,争取一个合作社贷30至500万元,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加强与农业融资部门沟通,并要求各县联系本地金融部门,争取为农民贷款。鼓励农机合作社内部自己融资解难。”

据调查,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大型农机合作社投建上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除政府财政扶持外,还有银行贷款、群众自筹、集体入股、以地顶资、以物顶资、以劳代资等方式,形成了农民主办、乡村领办、民企联办、场县共建多种融资形式。

农民为主的农机合作社,农民用货币或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入社,还可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预期收益作价入社。如宝清县北岗合作社,总投资1380万元,其中,省里投入1000万元农机具,县里投入380万元场库棚建设资金。多方投建,利益均受,风险共担。

乡村领办合作社成员由农民和乡村构成,农民带地、带资入社,村集体带资、带机动地入社,乡带资入社。如海伦市海北农机合作社,由省、市、镇、村、农机大户投资建设,总股本金1800万元,每1万元为1股。其中,省投资1000股由海伦市财政持有,占55.6%,海北镇政府持股720股,占40%,三个村持股60股,占3.3%,农机大户杜振涛持有20股,占1.1%。农民以土地委托形式入社土地5万亩,签订三年合同,生产费用由农民承担。

民企联办合作社成员由农民和从事与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不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构成,农民带地、带资入社,企业、事业和社会团体带资入社。如依兰县久兴合作社,由昊泽伟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总股份1470股,每股1万元,其中省投1000万元农机占1000股,昊泽伟业公司投资260万元,占260股,农民入社土地每亩按50元计算,4.2万亩地折合210股,合作社按股分红。合作社对入社土地作业费优惠10%至20%。

场县共建合作社由县级政府代表国家投资和农场投资组建股份制合作社,农民亦可带资、带地入社。各方按出资额承担责任和分配盈余。县级政府收益用于深松整地补贴和引导土地规模经营。如北安市双青合作社总股本金5386.5万元,每1万元为1股。省投资农机具和北安市投入2935.6万元,持有54.5%的股份,农垦北安分局投资2450.8万元,持有45.5%的股份。北安市持有股份分给项目所在三个乡(镇)各9.08%,项目核心村27.25%。

究竟哪种投建模式最佳,还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利益链条,最大程度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土地经营应扩大

土地经营规模有限是制约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在农机合作社的带动下,黑龙江省土地规模经营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全省300亩以上连片种植地块数量13637块。但是相对于那些一日千亩的大农机来说,土地经营规模仍然有限。农民分散种植,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因素,造成土地规模经营程度不能够满足大型农机具作业要求,机车空驶率高,成本增加。

适度扩大土地规模经营,是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实事求是的必然选择。但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也存在不利因素,如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很多都是口头协商、私下流转,流转手续亟待整治;农民对土地流转顾虑较多;农村金融市场支撑保障不足等。这些仍然是农机合作社发展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发展壮大要扶持

如今,农机合作社已经成为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今年,黑龙江将高标准再组建200个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这些每个投建在数千万的大型骨干合作社,都将配备现代化的大农机,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和规范的运行体制。目前,200个现代农机合作社已完成定点筹建,即将采购国内外最先进的大型农机装备,今年秋天将在收割、整地、深松等农事方面发挥作用。

为保持黑龙江农机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黑龙江省还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抓合作社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健全理事会、监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完善生产、财务、机务、人员、油料、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农民成为建设现代农机合作社的主体。二是抓合作社规范管理。合作社选一个好带头人尤为重要。今年要对合作社法定代表人资格重新审定,全省将实行定期巡查抽检和定期例会制度,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整改。三是抓部门间协调。在推动土地连片经营上,加强与土地、林业、交通等部门协调;在合作社融资方面,加强与银行协调,保证合作社设备购置贷款的顺利发放;在采购农机设备方面,做好政府招标采购;在农机售后服务上,与经销商协调,做好技术培训与配件供应;在进口农机具方面,与发改委、海关协调,处理好进口农机具补贴等方面事宜。四是抓农机人员培训。利用好大中专院校,组织农机供应企业对合作社农机驾驶员和操作手进行技术培训。五是抓创新合作社服务机制。全省将在省内建立一批集农机具销售、维修、配件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农机4S店,完善农机专业维修服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