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车族来说,只需等待几分钟,汽油便可轻松注入油箱,油门一踩,日行千里;对于有限的石油资源来说,不可再生性和日渐增加的开采难度却让石油供给显得日益紧迫。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达56%,而我国国内石油生产则面临老油田减产、高含水油田待突破等问题,我国石油开采的成本已远高于中东及其他地区。偏远油区的生产一线是什么样的?石油工人又是怎样保障着国家的石油供给和安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所在的柴达木盆地,记录下艰苦条件下一线石油工人的工作状况。
戈壁滩上的精神传承
驶过崎岖的山路,便来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采油井青海油田狮20井。放眼望去,四周是荒凉的大山,出路是蜿蜒的土坡和深浅不一的沟壑,“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便是此处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狮20井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狮子沟构造花土沟高点轴线附近,海拔3430米,井深4564.58米,1983年开钻,近30年的开采过程中,因多次发生管内盐结晶堵塞而停井,在多次进行侧钻和酸化作业后,如今的老井可日产原油20吨。
身处海拔3400米以上,刚刚24岁的孔文雯却已经在这里工作了4个多月。“刚来的时候,还真是不习惯,说话稍微快一点就会喘半天,有时还会流鼻血。冬天零下20多度,外出巡井都要工服里套棉服,鞋里放钢板。”
1988年出生的孔文雯笑称自己是“石油后代”,父母都曾在油田工作,说起为何选择到海拔最高的油井来工作,孔文雯笑得有些腼腆:“这里见不到一点绿色,陪伴我们的就是呼呼风声和荒凉的大山,但真正在这儿扎根工作了,就从心底里把狮20井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孔文雯告诉记者,巡井、检查设备、记录数据、整理资料,几个月下来,她已能熟练掌握各项工作要领。“虽然很苦,但能为祖国献石油,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与孔文雯一样,在青海油田南翼山采油作业区,还有一群奋战在野外一线的女子注水班。29岁的注水班班长韩娜骄傲地告诉记者,虽然女子注水班今年3月才刚刚成立,但20名80后姑娘已是注水班的绝对主力,她们管辖着149口注水井,日均配注量1046方,日注水量1020方。同样是石油子弟,韩娜从小就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上手快”是她成为石油人最大的优势。问起“女子注水班到底有什么不一样?”韩娜却说,在油田,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做不了,也没觉着自己跟男队员们比起来有什么特别之处,“女子注水班不是为了获得额外照顾,油田女工有很多,如果非要说一点不同,或许是女队员会更加细心吧”。
从老油田冷湖三号石油基地到采油一厂的党员示范井,从偏远的南翼山采油作业区到艰苦的七个泉修井作业现场,从世界海拔最高的狮20井到地质结构复杂的英东油田,不论是身上沾满油渍的井下工人,还是巡井归来的年轻女队员,“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在每一个青海油田人的身上熠熠闪光。
英雄岭上的“找油先锋”
6月28日清晨,记者在青海油田物探地震队的沙漠车中颠簸了四个多小时,跟随一群“给地球做CT”的人体验油田物探的艰辛和奥妙。
两个多小时车程中,沙漠车时而俯冲,时而攀爬,5米一个急弯,8米一个陡坡,司机师傅告诉记者,我们脚下的路,其实刚刚被开出来,前方的一段路,则马上要接受第二次整修,重新拓路在这里是家常便饭。
柴达木盆地人迹罕至,地貌复杂,高海拔的英雄岭更让普通人望而生畏,但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青海物探处249地震队队长刘海涛和他的队员们却是这里的常客。“所谓物探,就是利用地震仪器进行物理勘探,取得地震资料并经过处理,以获得地下构造情况,为油气田开发利用提供钻探井位。”刘海涛说,通俗地讲,物探就是“给地球做CT”。但在柴达木盆地的艰苦环境中,“给地球做CT”并非易事。
在海拔4000米的英雄岭上,249队的队员们常常一呆就是几个月。自己用推土机开路,自带干粮和水,放线、巡线、放炮、打井……身着红色工服的物探队员在悬崖峭壁上随处可见。“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我们只能发挥人在平原地区70%的体能,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心,没有经得住考验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可能拿下一个个项目。”刘海涛告诉记者,去年,249队承担了被中石油股份公司列为重点项目、青海油田和东方公司的“一号工程”英东三维技术攻关任务。
“英东三维地表条件艰苦,地下就更为复杂。”刘海涛说。为了取得突破,249队投入了最先进的物探技术和物探方法,开展宽线大组合野外采集技术攻关等先进技术,使得英雄岭攻关项目资料品质取得重要突破。目前,英东油田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08亿吨,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1.22亿方,是青海油田继昆北油田之后,发现的第二个整装油气田。挑战英雄岭,不仅解决了多年来的勘探难题,更是石油物探人挑战高原复杂山地勘探禁区的重大突破,并为油田提交控制储量超过一亿吨做出了贡献。
坚守背后的苦与乐
6天的密集采访,体验了海拔最高油井上的呼吸困难,体验了戈壁滩上风沙飞舞、黄土埋路,体验了野外蚊子成群、坡陡路险,更体会了石油人的坚守和每一滴石油的来之不易。
坚守,是对恶劣环境的不屈服。无论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岭,还是目之所及都是不毛之地,柴达木盆地的荒凉让人生畏。但在石油工人眼中,寸草不生的柴达木却是油气资源的“聚宝盆”。
坚守,是石油工人的舍小家顾大家。采访中遇到的每个人,不论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队员,还是在大城市读过书的80后大学生,他们给出的回答既朴实又真诚——“既然这是我的工作,不干则已,干了就要干好。”虽然问及家人、孩子,坚强的石油工人会红着眼圈说声抱歉,但转头接到任务,小家的喜怒哀乐便马上抛之脑后,从他们的身上又只能看到跟工作有关的认真劲儿和责任感。
半个世纪中,几代石油人在荒凉戈壁上用青春甚至生命谱写着寻找石油的壮丽诗篇。如今,“珍惜0.1吨油”的“0.1精神”正在青海油田的各个角落点滴实践着。坚守,正是当代石油工人对自己职业责任的忠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