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咸阳有这样一个普通家庭,祖孙三代人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心助人……
呼秀珍这样教育女儿:“做人要光明磊落,待人要真诚热情,工作要一丝不苟。”
1965年,21岁的呼秀珍成为一名小学临时代课教师。从此,“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成为呼秀珍毕生的追求。
47年的教学生涯,呼秀珍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对待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为了让学校的年轻教师都能掌握呼老师在教学上的“绝活”,1999年,呼秀珍被破例推迟3年退休。3年后,学校又返聘了她。如今,让呼秀珍定期给青年教师传授经验、答疑解惑,成为学校的“保留项目”。
很长时间里,小女儿郭灵都无法理解母亲的忘我付出。直到她成为一名军人……
1993年12月,郭灵踏上从军路。
一星期后,呼秀珍收到了女儿的来信,满篇写的都是想家、训练的艰苦、不适应。虽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呼秀珍给自己加了一项任务:每晚批改完作业,给女儿写信。
当畏惧长跑的郭灵面对3公里武装越野时,母亲鼓励她:“军训对于你来说,是吃苦,也是磨炼,如果这一关你能过去,今后人生路上还有什么沟沟坎坎过不去呢?”
一封封家书,让郭灵越来越接近“兵”的标准。
比起少小离家的妹妹,大女儿郭巧在父母身边更久,更明白那份有些内敛的母爱。
1997年,咸阳市秦都公安分局组织全局业务大比武,渭阳西路派出所让郭巧参加这次比武。
白天,郭巧的户籍室工作特别忙,根本没时间准备竞赛题。晚上,她加班到10点以后,骑着自行车回家后,再背厚厚的一本题,每晚只睡四五个小时。母亲呼秀珍就在一旁看书、看报,陪着她,给她精神上的鼓励。郭巧的努力,使她获得了这次比武的总分第一名。
一天晚上,郭巧给家里打来电话,说第二天要去慰问贫困户,可她加班,没时间回家拿捐献的衣物。呼秀珍告诉她,安心加班,明天一早准把衣物给她送去。
呼秀珍连夜找出十几件过冬的衣服和一床棉被。第二天清晨,和老伴儿打着伞,冒雨乘公交车,把衣服送到郭巧手里。当时,老两口的衣服已被浇透,但捐的衣物却一点儿没湿。
在这个家庭中,读小学五年级的外孙女岳亮也已经习惯主动帮助别人。当看到同学为一道数学题发愁时,她会主动去帮助解答;当看见老大爷、老奶奶、盲人过马路时,她会主动跑上前搀扶……问她为啥这样,她说:“我要向姥姥和妈妈那样,尽量给别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在这一家三代人中,用爱的方式升华,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