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新加坡记者 陶 杰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变革,不仅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世界,而且这种改变目前仍在进行中。中国的故事远没结束,我看好中国的未来,所以我始终期待着。
——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中国司华南区副司长、新加坡驻广州商务领事冯家强
冯家强曾经在中国学习和工作多年,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亲身经历。他说:
因为在新加坡一直关注中国的新闻,加上还有亲戚朋友生活在中国,经常会谈到与中国相关的话题。我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是在1986年11月底。当时,一切都跟想象中的差不多:颜色单调的服饰,街上如潮的自行车,虽然马路很宽,但是汽车很少,商业极不发达,还有友谊商店、外汇券,以及只允许外宾消费的餐厅,等等。
这就是我第一次直观中国的印象。虽然当时中国的物质比较匮乏,但是,我似乎可以感觉到整个国家都有一种能量释放的萌动,有一种重新崛起的力量,公众对于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很多人都在读书、看报。现在回想起来,实际上我有幸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真实的一面。
中国近10年来的发展和变化是举世瞩目的。还记得2002年,我在北京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普通民居,虽然简陋,但那一年过得很开心,北京还保留着一种质朴的气息。
在我离开北京的2010年,这种感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彻底地变了,变得更大气了,更时尚了,世界顶级品牌的招牌满街都是,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人们穿着时髦,餐厅华丽,此时的北京更像是一个现代化的繁华大都市。
也许有人会说作为首都的北京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变化,但我在中国也确实去过许多其他地方,山西的大同、宁夏的银川、吉林的集安,以及黑龙江的漠河等,改变和发展的事实处处可见,甚至在零下40摄氏度的漠河,我竟然在菜市场上看到有榴莲出售,这在以前真是难以想象。
去年底,我又重新回到中国工作,这次虽然远离了北京这个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但是却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从物质条件上来看,与昔日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是我心里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就如同今日的新加坡一样,虽然人均GDP在世界排行第三,但是从幸福指数排行来说,显然进入不了前几位。记得曾经有中国领导人说过,没饭吃的时候,问题很简单,能吃饱就满足了;而现在衣食无忧了,问题反而更多了。
广东已经算是一个中等收入的省份了,接下来要完成的转型,是要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广东为此做了很多的工作,譬如注重教育培训,积极引进高附加值的产业进驻,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以世界所熟悉的中国速度推进。但是更加令我感到鼓舞的是,广东的官员、企业家和民间普遍有了一个共识,就是在做硬件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软环境的发展,因为这些看不见的无形的行政体系、程序、机制和制度,是广东省经济机器能够有效运转的关键要素。
广东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其实就是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挑战的缩影,经济如何转型,如何由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到内需驱动,如何由低利润的加工制造到高附加值的自主创造,这些都是亟须解决的难题。世界上有许多国家还没有完成转型就“跌倒”了,落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如何才能平稳顺畅地完成转型的重任?毕竟社会多元了,人们的期望更高了,如何在众多的利益群体里协调并找出最好的平衡办法,将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关键课题。
1986年我在中国曾经感受到的那股生命的爆发力,现在我依然能够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