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面对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形成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缩小城乡差距,既是各地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难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视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河北廊坊市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技能培训这个突破口,开展“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坚持用科技武装农民、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激励机制,创新培训模式,充分调动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两个积极性,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推动农民致富的新路子,其做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
新形势下农民增收致富靠什么?
这些年,河北廊坊市农村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快,对农民的农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需求越来越大。
如何在土地数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促进农业内部增收、拓宽外部增收渠道?面对变化的形势和紧迫的要求,廊坊市委、市政府从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的需要出发,结合当地的经济和农业发展状况,周密调研后认为要致富就要从当地农民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的最大实际出发,通过培训培养新型农民。2010年,廊坊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市10个县(市、区)共培训农民1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0万人。两年多来,“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在探索中破解了各地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普遍面临的积极性不足问题,在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农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充分调动被培训者的积极性。廊坊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开展“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重点在于要让农民普遍得实惠、长期得利益,必须“尊重实际、讲究实用、追求实效”。因此,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类推进。一是针对农民愿望,创新培训模式。“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比如,以集中办班、大篷车流动培训服务、参观学习、举办“农民大讲堂”等为载体,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互动相结合、让农民“出试卷”专家来“答题”等教学模式,结合网络教学、音频视频广播、手机等现代科教手段和传媒平台,让农民学到最想学、最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针对市场需求,促进农民转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对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民进行市场急需的木工、焊工、家政、信息工程等相关技能的培训,使其成为技术型人才;对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开设创业内容的培训,并通过市场调研,指导农民进行相应农业项目的创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进行粮食作物标准化种植、绿色环保有机农业等方面的培训。三是针对当地产业特点,形成“一乡一品”产业格局。结合农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廊坊市把服务产业、支撑产业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和紧缺人才开展教育培训,对农民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在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相关专业技术培训,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开展创新农业品牌、推进规模养殖、发展生态农业、培育观光休闲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等培训工作。
二是充分调动培训者的积极性。做好农民培训,制度要先行。如何让相关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积极有效地参与进来?这是“百万农民大培训”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廊坊市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着力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制、激励机制、整合培训机构和资源等。一是领导组织机制。廊坊市专门成立“百万农民大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民培训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工作,各县区、各有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组织,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投入保障与激励机制。为保证“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廊坊市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支出专项经费用于“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每人每年不低于400元。此外,廊坊市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还专门设立培训工作奖励基金,对经考核验收评为优秀的单位予以奖励。三是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廊坊市“百万农民大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积极与各相关单位沟通,把现有的培训资源组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统筹兼顾,分工合作,形成了符合当地实际、符合农民需求的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比如,三河市将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形成了以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1个就业训练中心、10所民营培训学校、20个培训基地为依托,以农口部门为补充的“农民大培训”工作体系,形成了多部门协调配合推进农民培训工作的有利局面。
调研发现,正是由于解决了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积极性这一核心问题,廊坊市“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的效果正从多个层面显现。一方面,参加培训的农民致富能力大为提高、增收渠道大为拓宽。比如,家住香河县安平镇的王金峰,过去是在家边待业边务农的农村青年,通过参加农民培训,现已成为香河凯华齿轮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数据显示,去年以来,仅三河市就有9500多名农民受训后在本地或周边地区找到了工作,3000多人回乡村扩大再生产或在乡村创业。又如,永清县农民李保田几年前通过自学和参加农民夜校,创办了“保田养殖场”,在他的带动下,如今全村已有11户村民参与了规模化养殖,并联合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年收入达110万元。如今在廊坊市,和李保田一样的乡土人才共有5000多人,此外,廊坊市有1.2万余名农民正在接受学制3年的学历教育,截至目前已有5805人毕业并取得职业中专学历。另一方面,大培训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目前,廊坊市农业化经营率达65%,千人拥有私营企业居全省各市之首。
(二)
廊坊农村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只是全国农村形势变化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一边是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另一边是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大发展的倒逼机制,这些都迫切要求大力提升农民素质,着力培育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新型农民。这不仅是廊坊市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是全国农业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其农业科技水平和外出就业能力,乃大势所趋。
从农业农村的实际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科技文化素质总体偏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相对缺乏,迫切需要通过农民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廊坊市正是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把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开展“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不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从农业现代化的趋势看,现代农业对农业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接受科技的能力。我国农业的现实是,人多地少、人多水少,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这样一个资源条件下,要养活13亿多人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特别是农业科技革命滚滚而来,许多新的技术都在深刻改变农业发展形态,我们惟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才能全面参与这场国际竞争并赢得主动权。实现这一切,关键在人才,在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廊坊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既是适应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的重要措施,也是当地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一项任务。
从城乡统筹发展大势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30多年来,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亿,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才稳定下来。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迈过了50%的大关,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都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会让更多农村劳动力富余出来,走进城镇,也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廊坊市的实践表明,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有利于当地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三)
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也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廊坊市“百万农民大培训”的调研,我们认为,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素质,有几个关键性问题需要把握。
一是树观念。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短时期内可能不会有明显效果,对于有关部门的短期政绩也许不会有明显提升,但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城镇化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作用,是功在长远的惠民工程。从这点看,廊坊市开展“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非常值得肯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定政策、出举措、谋发展一定要从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各级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党的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穿到各项工作的落实中去,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建机制。好的机制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是开拓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一套科学的体制机制来推动其长期有效地进行。河北廊坊市在“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中构建了政府主导、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协调推进,逐步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从而保障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是找对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关键看农民是否欢迎、是否有实效。廊坊市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通过突出各地产业特点、突出引进科技成果、突出新农业业态等,因时、因地、因势、因需制宜,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切实为农民提供了有效、实用的技术,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给农民带来了致富的实惠。
四是重落实。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展现,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好的政策、思路,只有落实下去,才能见效果、出成绩、起作用。河北廊坊市的“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之所以开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是该市调动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两个积极性,把规划、设想踏踏实实地落实了下去。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前进中遇到不少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风险。只有切实解决好领导工作中存在的抓落实不够有力、不够有效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促进经济更长时期、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文/本报记者 马志刚 欧阳优 通讯员 杨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