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经过北京市西城区的某条街道,刺鼻的味道都会让行人加快步伐。在这条街道不远的小区生活了10年的王新民告诉记者,“近几年,由于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的增加,不仅空气变了味儿,生活污水也向地下渗透,脚下的黄土地在慢慢变黑。”
据了解,在工业较少的城市,土壤污染主要缘于生活垃圾和塑料等废弃物;在一些企业密集的城市,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正在不断侵蚀着土地,它们的破坏力远比生活垃圾更严重。
农村耕地污染同样不容乐观
55岁的农民刘成刚在老家山东种了大半辈子地,他告诉记者,“现在种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在1000元左右,仅农药化肥的投入就有300多元。”刘成刚直言化肥农药使用越来越多,而农产品的产量却明显感觉比十几年前下降了。
据了解,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折纯超过4000万吨,占世界化肥使用量的三分之一;农药年使用量达100多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相关专家指出,我国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比较低,施在土壤里的化肥相当一部分非但没有增加土地肥力,反而污染了土壤。
有环保专家指出,有些土壤污染已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如果不及时治理,土壤永远也无法自净,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须从源头上保护土壤
“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从源头上保护。”专家们的呼吁声此起彼伏。
毋庸置疑,土地的质量和容量决定着人口承载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能够科学开发利用土地,并注意防患于未然,就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形势比较严峻。相关专家认为,人们对于土壤保护与污染防治的意识普遍不强,谈起环保,很多人想到的只是空气污染与防治。
此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农民认为使用农药化肥“多多益善”。对于农民的这种认识误区,专家认为农业种植应建立土壤评估体系,应发挥乡镇科技站的指导作用。
如何治理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活垃圾对土地的侵占和污染,有关专家认为,应根据实际需求,拓宽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国家、地方和企业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土地环保在行动
近年来,不少地区探索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土壤的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四川九寨沟县永丰乡菜园村的乡村旅游搞得如火如荼,村民毛树清告诉记者,“以前农村环境脏乱差,实施退耕还林后,环保意识渗透到大家脑海中,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不仅要让空气清洁,还要保护好脚下的土壤。”
近年来,四川把城乡清洁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领导也要亲自上街捡垃圾。有了政策的保障和领导的身先士卒,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随处丢弃垃圾的现象不见了,整齐的街道两旁干净整洁。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要保住山清水秀的美景,江浙地区同样需要在环境保护上下功夫。据了解,近年来江浙一带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机制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实施了“户集、村收、镇转运、县市处理”等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置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治理。
湖南长沙探索建立了“村民环保自治模式”,推出《环保乡规民约》,土壤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
据了解,不少地区在加大治理投入的同时,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既实现了专业化管理,又大大提高了效率。有专家认为,运用市场化模式治理土壤污染,将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