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荒滩地变生态沟
本报记者 李 力 实习生 赵无双

“土不出沟、水不乱流,一亩坝地抵得上六亩坡地。以前在坡地种玉米,赶上好年成一亩才能收两百来斤,现在沟坝地上种玉米,亩产随便就能超过1400斤。”58岁的郝康生兴奋地形容山西省永和县白家崖小流域治理后农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悉,通过治理,该流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500多元。

永和县白家崖小流域治理给山西105个革命老区群众带来了希望。武乡县砖壁村村民李效说,“以前种地全靠撞大运,能收多少是多少。我们都盼着能快点治理,让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高产田和生态沟,吸引更多的游客”。

砖壁村因百团大战而名声大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曾三次驻扎于此,砖壁村是名副其实的红色老区。然而,深山沟壑、水土流失,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李效家有10亩耕地,其中7亩是荒凉的坡耕地,光靠种地难以养活全家5口人。

不仅是武乡县,在山西105个属于革命老区的县区市,当地群众不得不面对山区丘陵区大面积水土流失带来的自然环境恶化、农业发展滞后的现实。在曾是1935年红军东征主战场的永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909元;左权将军英勇牺牲的麻田镇北艾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590元……如何脱贫致富成了老区民众心头一个难题。

永和县是小流域治理的先行试点县,通过坡改梯工程,原来坑洼的山表和沟壑都修整成了平缓整齐的梯田,河滩里铺着规划好的沟坝地,放眼望去,山山水水,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项工作对永和这样的贫困县意义重大,”县长梁秀娟说,“我们召开过专门的淤地坝安全运营会,中央和水利部的领导给了很多支持和指导,使我们有了信心,大胆探索,终于有了今天的成就。”

永和县根据当地地形地貌特点,开展了坝滩联治、坡改梯、核桃林建设、荒山造林等多项水保措施;建立了一套综合治理体系,沟坡上种植水保林,缓坡耕地建水平梯田,沟底打坝、淤地拦泥蓄洪,从而有效地阻止水土流失。“陡坡上是松柏缠腰、梯田垄间是核桃戴帽、山脚是淤地坝拦沙蓄水。”梁秀娟描绘了当前该县生态环境的崭新面貌。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了,产出自然大幅增长。山西省水利厅党组成员、水土保持局局长张江汀表示:“实践证明,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快速有效的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面貌的一项根本性技术性工作。”

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山西省拟用10年时间投资20亿元,开展100条老区小流域治理,加快老区发展。目前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根据治理目标,到治理期末,100条小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70平方公里,增加梯田、坝地、滩地等基本农田11573平方公里,建设林草1354平方公里,生态效益显著;每年增加粮食产量4.7万吨,果品产量9.4万吨,木材蓄积量超过21万立方米,一年直接经济效益近5亿元。

“这不仅仅是我们当前受益或者10年以后受益的问题,实实在在说,是造福子孙后代。”在山西小流域治理座谈会上,左权县代表邢晓寿表达了群众对这项民生工程的拥护。

据悉,今年山西省将在武乡、左权、永和等地首批启动10条小流域治理,并逐步推广,最终全面惠及老区人民。 文/本报记者 李 力 实习生 赵无双 通讯员 邹 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