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调研之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职业:城管信息采集员
本报记者 赖 薇
南昌市城管信息采集员陶建英正手拿“城管通”,为一处破损护栏拍照。 赖 薇摄

在南昌,有一群人的职业是“逛街”。他们“逛街”不是为了购物,而是发现问题。他们每天在大街小巷穿行,拍摄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等各种城市问题,发送到一个名叫“数字城管”的信息系统,问题一经解决,他们又会返回现场核实。这群人就是南昌的“城管信息采集员”。

陶建英大姐是他们中的一员。初次见面时,她正手拿“城管通”,在青山湖区学府大道的一条水渠桥上,为一处破损的护栏拍照。“城管通”是一个安装了数字城管信息系统的手机。陶大姐一边拍照一边对记者说,“桥上的护栏有时被偷,老人孩子经过很危险。一发现破损就要马上上报,一刻也不能耽搁。”

正午,骄阳似火,陶大姐身穿长袖外套和长裤,头戴遮阳帽,垂下的帽帘把脖子和大半张脸捂得严严实实。“这么穿又热又闷,但只要脱下来,不到一个下午就会被晒伤。这个季节,你只要看到穿着这身行头骑电动车的,多半都是我们信息采集员。”陶大姐说。

用“城管通”拍完照片,陶大姐点击数字城管信息程序,在事件报告栏输入“学府大道与长庚路交叉口往西100米北侧桥面护栏破损”,然后点击上报,信息就被发送到南昌数字城管信息指挥中心;在指挥中心立案后,该问题将被分派给相关的责任单位;按指挥中心指定的时限整改后,相关单位再将信息发送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又通过“城管通”通知陶大姐返回现场,直到她核实完毕,整个案件才能宣告结束。“一两天内新护栏就能装好。”陶大姐指着附近几处新换的护栏告诉记者。

目前,南昌市共有234名城管信息采集员。全市划分成117个网格,2名信息采集员轮班负责一个网格的巡查,每天从早晨7点工作到晚上9点,中午和下午各休息1个半小时。陶大姐负责的网格是全市面积最大的,近10平方公里,骑电动车巡视一圈需要2个半小时。

“城市管理问题有大有小,轻重缓急也不同,越是关系大家出行安全的,就越是大事,越拖不得。前段时间南昌天天下大雨,广告牌松动、树木倾倒等安全隐患大大增加,我每天都会提早上街巡查,就想着越早发现问题,城管部门就能越快消除隐患,大家上班就能更安全,更方便。”

别看陶大姐事无巨细,工作很辛苦,她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1000元左右,在这座城市并不算多,但她却干得乐呵呵的。她说,城管信息采集员就是城市的眼睛,只有眼尖一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能走得更安全,住得更舒心。

总听陶大姐提到“公司”,记者有些纳闷,难道她不是城管委的工作人员?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南昌市城管委把信息采集工作外包给了思创数码有限公司采集分公司。虽然数字城管在我国各地已陆续普及,但将部分工作外包给民营公司的,南昌却是较早实践的城市之一。

为何这么做?“管理部门自己养人去采集数据,运动员和裁判员就是同一个人,常常导致‘灯下黑’,出现冗员、拖沓甚至虚假等情况。”南昌数字城管指挥中心督查科科长业志说,“外包给企业,他们能更快、更客观地发现问题。我们城管委通过公开招标,与这家企业签订了3年合同,每年支付给企业400万元的人工费和设备费。如果我们自己养人,花费可能远远不止这个数。”

业志还告诉记者,虽然城管委不过问企业的内部事务,但是为了督促信息采集员依法履行职责,监督检查也不可或缺。“我们每天用GPS定位记录采集员的行走线路,每周至少3次不定时抽查采集员的工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