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牌“耍横” 底气何来?
宗 文
李二保作 新华社发

近一个时期,一些国际名牌企业对中国消费者的蛮横行为,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从丰田皇冠轿车的“暗召”事件,到苹果手机维修的“霸王”条款,以及爱玛仕等奢侈品销售不提供验货服务等。

尽管一些跨国公司成天宣扬其品牌的价值和信誉,然而他们一进入中国市场,就好像“川剧变脸”一样,将自己的服务承诺扔到了脑后头,甚至对中国消费者进行刁难。

国际知名品牌在海外市场是循规蹈矩的,消费者确有“上帝”的感觉,为何进了中国市场,行为就发生了“变异”:一方面赚取大量的利润,另一方面却如此“傲慢与偏见”?专家分析,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有关的监管部门、第三方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并没有形成比较好的联动机制;二是中国的国家标准与国外不尽相同,检测手段有限,对一些产品的安全性等缺乏具体的评估,而且缺乏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品牌形成约束力,包括舆论压力。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消费者的集体力量不够,导致了国际大牌“柿子专拣软的捏”,减少售后成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