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6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心中的使命
——记援疆干部、《兵团日报》副总编辑田百春

本报记者 姜 帆

2011年8月25日,作为第七批援疆干部中的一员,田百春来到了新疆,任兵团党委机关报《兵团日报》社副总编辑。这位有着深厚知识积累的学者,为了心中的使命,在刚完成10年驻港任务后,又主动申请了3年援疆任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郭灵计告诉记者,田百春同志的事迹已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事情,他的精神是全体援疆干部的宝贵财富,是这个时代的宝贵财富,是伟大的援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重要的经历”

2010年,刚回到北京没多长时间的田百春就强烈要求援疆。他跟领导说:“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到新疆工作几年,趁还年轻,让我去吧!”

他陈述了三条理由:第一,对新疆有感情,在香港时就带着记者去兵团采访过;第二,对新疆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已积累了几万字的文字材料,想写一本关于新疆的书;第三,深知新疆的特殊重要地位,想为边疆发展、民族团结做点事。“去新疆工作,将是我人生重要的经历。”

1965年,田百春出生于河北省卢龙县一个农民家庭。1988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仅4年时间,他就参与主持和编撰了17部文史类著作,个人撰写的文章累计超过100万字。

1992年,田百春调入《求是》杂志社,并于2001年被选派到香港中联办工作。10年驻港任务结束后,他又欣然接受《红旗文摘》创刊重任。作为总编辑,对每期34万字的文稿,他都会一篇篇认真审读,经常在样稿上留下密密麻麻的修改和校稿意见。

“他是个工作狂,每天工作到深夜。我们住得近,经常听见他剧烈咳嗽……有天晚上我去看他,他就一杯水,一个馕……其实他早就咯血了,但瞒着大家……”兵团援疆办主任吕双旗无法掩饰对田百春的痛惜。

2012年春,田百春累倒了,因肺癌入院。

“使命在心中激荡”

2012年元旦的援疆干部迎新年晚会前,田百春受命代表援疆干部创作节目。带着满腔激情,他创作了长诗《我们来援疆》——“没有人要求我们别离妻子、远赴他乡,我们主动申请,甚至竞争上岗,千里迢迢来到这遥远的地方,只是因为,一个使命在心中激荡……”

长诗用艺术的语言,叙述了田百春心目中媒体人的使命、援疆人的使命,让在场的援疆干部们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神圣责任。正式表演后,这首配乐诗朗诵获得兵团领导的高度赞赏,引发了援疆干部们的强烈共鸣,并被搬上兵团第七届文艺汇演的舞台。

来兵团不到2个月时间,田百春就在《兵团日报》星期刊上发表了近6000字的长篇通讯《回望天山——一位将军的兵团情怀》,通过一位将军的视角,回顾和提炼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开篇而诞生的兵团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他说:“‘沙海’老兵和兵团精神的存在,代表的是一种正气,而正气本身是有感召力的。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我们生活好了,但兵团精神丢不得。人要活得有尊严,就不能被物质的东西所左右。弘扬兵团精神,我们党才能永远占领精神高地。”

文章刊出后,屯垦戍边事业第一代战士、兵团原副政委李书卷给予高度赞赏,他说:“能写出这样有分量的作品,一定是对兵团历史和兵团精神有着深入研究的人。”

“真想明天就回新疆”

“请尽快手术吧!肺有问题割掉一块,还有一块,影响不大。我还要继续援疆呢。”刚刚入院,田百春就急切地向医生提出要求。

《求是》杂志社的同事去医院看他,田百春摸摸因为化疗剃光头发的脑袋,幽默地说:“头发没了,省事,不用洗头了。”同事劝说他好好休息。田百春却说:“真想明天就回新疆,还有好多事没做完。对于这次难得的工作机会和经历,再辛苦都是一种收获。”

田百春患病的消息,牵动很多人的心。兵团党委组织部专门下发《关于在广大援疆干部人才中开展向田百春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互联网上的田百春专题页面也在网民中引起热烈反响。

众多网友留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无论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好,一名党的领导干部也好,还是作为一名有着深厚知识积累的学者也好,他身上体现的这些东西看似平凡,但平凡之中见精神,平凡之中见伟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