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记者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繁荣乡丰年村采访,那里正在安装灌溉庄稼的大型喷灌设备。60多岁的周学俭站在地头,看“宝贝”似地盯着还没调试好的新设备。
周学俭种了一辈子地,没少为水着急,他们那里容易受旱,村民们从前用拖拉机拉水,靠两三个人抬着简易的小型喷灌设备浇灌庄稼。安上“大喷灌”就不一样了,一按电钮不仅能轻松浇上水,还能少浇水、多产粮。周学俭说,看别的村用上“大喷灌”,一亩地保守算能增产300斤。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偏偏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每年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近1亿亩灌溉面积因缺水不能得到有效灌溉。许许多多的农民都像周学俭一样为水发过愁。
然而,在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面前,我国有些地方还存在大水漫灌等粗放的用水方式,有些地方依然在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灌排设施,末级渠系破损严重,甚至杂草丛生,导致大量的水在渠系里损失、渗漏、蒸发。用水短缺和用水浪费现象并存,农业受制于水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讲,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讲,都必须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这些年,我国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仅有这些工程措施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探索先进的管理模式,适当使用经济杠杆,调动起老百姓节水的积极性,把水真正当做一种宝贵的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多节一滴水,多种一粒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