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6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剑倚天缚苍龙
——记第二炮兵“常规导弹第一旅”
本报记者 姜天骄 通讯员 蔡瑞金 李永飞
“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的新型导弹呼啸升空直刺苍穹。 申明方摄
火箭兵更需要勇猛顽强的意志和敢打必胜的“精气神”。 胡文潇摄

本报记者 姜天骄 通讯员 蔡瑞金 李永飞

很多人都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华社两次授权发布人民解放军分别向两处海域进行导弹发射的消息,曾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很多人并不知道,执行这两次特殊任务的就是当时组建仅仅两年的第二炮兵某常规导弹旅。两次发射,10支利剑,直刺苍穹,中央军委通令嘉奖,给该旅荣记一等功,军委主席欣然挥毫:“常规导弹第一旅,科学发展当尖兵”。

组建不到20年,“第一旅”已执行重大军事任务10多次,实弹发射110多枚,一次次惊天动地的精确打击向世人昭示:“核常兼备、双重威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成为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利剑和盾牌。

“一切都按实战标准来”

“号手就位!”指挥员一声令下,10多个导弹发射单元的官兵迅速奔向各自的发射车。随着一声声号令,发射车轰然启动,装备舱盖瞬间打开,一枚枚导弹缓缓竖起。“号手”们接电路、装尾翼、输入坐标、瞄准目标……操作程序紧锣密鼓、扣人心弦,“点火!”“点火!”……导弹依次“出鞘”,直奔目标。这是5月16日,记者在群山深处的“常规导弹第一旅”实装操作阵地上目睹的一场发射演练。尽管并未真的点火,但十几枚“国之重器”竖在眼前,仍然令人震撼。

一个小小的细节进入记者的眼帘:演练结束时,全副武装的旅长谈卫红从佩带的手枪里退出一排闪闪发亮的子弹。“就是一次操作演练,配枪也要真枪实弹?”记者不解。“当然,一切都按实战标准来!”谈卫红说得硬邦邦。

就是按照硬邦邦的实战标准,近20年来,每一次执行演训任务,“第一旅”都坚持有案准备、无案演练、变案行动,有意识地随机设置战术课目和技术故障,临机改变演练计划和部队行动,让官兵们在充满硝烟的“战场上”体验战争,磨练部队快速反应和随机处置能力。

那是该旅首次组织全员额、全要素、远距离、跨区域机动合成演练,二炮首长亲临发射现场观战。为真实检验部队实战能力,旅党委决定改变过去指定或者择优组合发射的模式,随机抽点发射单元实施发射。

有人担心这样做不太保险,万一不成功,会在首长面前砸了“第一旅”的牌子。“平时不敢大胆训,战时谈何打得赢?”旅党委坚持让所有发射单元参与随机抽点,没想到,抽到的两个发射单元此前都未打过实弹;更没想到,抽到的指挥“零号手”竟是刚毕业不久的地方大学生军官。但是,已经在硬邦邦的实战标准中磨砺出来的官兵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发射任务。

战斗作风硬,随时见锋芒。目前,“第一旅”是二炮部队完成发射演习任务最多、完成任务最出色的导弹旅,在二炮历史上创造了10多个“首次”,一次次刷新某型导弹发射的最佳精度,部队常年保持迅即行动、随时能战的战备状态,成为当之无愧“第一旅”。

有“精气神”才能打胜仗

走出实装演练阵地,来到野外训练场。烈日下,只见数百名官兵持枪列阵,杀声震天;400米跑道上,两个连的官兵正全副武装展开竞赛,5公里后,不待片刻喘息,又扛原木、背沙袋穿越沟渠障碍……执掌高科技装备的导弹兵,为何要在“没啥技术含量”的步兵常规训练中拼个你死我活?已经喊得嗓子沙哑的旅长谈卫红说:为的就是“精气神!”

旅政委张继春告诉记者,自这支新型部队诞生之日起,战斗精神培育就像一日三餐。从看似没啥技术含量的训练中,官兵们不仅磨练了意志、锤炼了体魄,而且凝聚了团队精神。因为,竞赛的胜败,往往决定于最后一个完成任务的士兵。

在“第一旅”营区,记者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箭在弦上、引弓待发的战备气息。宿舍里,每名官兵的床头都有一句战斗警句;营院内,“当兵打仗,练兵打仗”、“当主力,打头阵”等标语口号随处可见;橱窗、板报、广播和营区电视中都能闻出浓浓的“火药味”。“第一旅”官兵都知道,虽然现代战争不太可能出现火箭兵与敌人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的场面,但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勇气、缺乏士气,手中的高科技信息化装备就是一堆“不会说话的芯片”。

“作为大国长剑的执掌者,不仅需要高科技武装,更需要勇猛顽强的意志和敢打必胜的‘精气神’。无论战争样式怎么变,一颗‘勇敢的心’不能变。”毕业于二炮工程大学,带领连队在竞赛中取得胜利的发射一连连长路成程平静地说。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铸就了“第一旅”的“精气神”。

西北高原,气温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该旅全员全装,千里跃进在茫茫戈壁滩上,锤炼高寒条件下的作战本领;南国林海,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官兵们在密封舱里连续测试、快速转进,换来一组组珍贵的作战数据。在一次火力突击中,上级6次临时变换作战命令,部队先后6进6出发射阵地,官兵们静如虎踞,动若龙腾,叫打就打,叫撤就撤,没有一句怨言,没出一丝差错,表现出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的军政素质,实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

把“爱国忠诚”刺在心头

每晚“新闻联播”后,是连队官兵的时政新闻点评时间。5月17日,第二炮兵“80后”军官沈星勇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的消息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后,立即引起了“第一旅”官兵激烈讨论。隔着发射三连学习室的门,记者听见一名战士正坚定地说,“关键时刻能够献身使命,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第一旅”军史馆的英模墙上,“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陈大桂、“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沈方泉、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夏小平……每个人的事迹都诉说着这支英雄部队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

2004年,一项应急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压到“第一旅”肩头,官兵们士气高昂,400多名官兵主动放弃休假、提前归队,每个单位都向旅党委立下军令状,每名官兵都递交了请战书,表现出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

2008年,刚刚升任旅副参谋长、在部队颇有发展前途的张益朝因家中困难重重,作为独子而无奈申请转业,转业报告寥寥50个字,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国,和谐盛世;旅,科学发展;家,双亲久病;子,年幼孱弱。我从军十五载自认精忠报国,今因家中现实无奈申请转业。若有战,召必回!”

旅党委想方设法为家庭困难官兵解难,没有批准张益朝转业。记者见到他时,他正指挥训练。张益朝还在坚守,但总会有一茬茬官兵离开军营。今年4月,西北高原寒风凛冽,已经确定转业的副旅长姜善国、副总师郑亚东、副参谋长陈正明带领部队执行试验发射任务。随着3发导弹呼啸升空,他们双眼噙着泪水,目送导弹飞向天际。末区传来导弹精准命中目标的报告,为他们的火箭兵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一旅”所在的二炮某基地政委唐国庆说,“穿着军装就要随时准备打仗、随时能够打仗、随时能打胜仗的使命责任,已融入‘第一旅’一代代官兵的血脉之中,而‘若有战,召必回’,则是所有退伍官兵对党的真诚表白,他们已经把‘爱国忠诚’刺在了心头”。

2010年,军委首长在该旅深入考察后欣然题词:“常规导弹第一旅,科学发展当尖兵”。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