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庄村的股改事
本报记者 党涤寰

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李庄村村民李花蕊拿出自家的“红本本”(村集体经济股权证)给记者看。“红本本”上记录着他们一家四口去年所得“股红”:劳动股9552元、人口股2668元,一共14880元。李花蕊告诉记者:“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让我们变成了股东,生活有了长远保障。”

和李花蕊一样,平顶山市新华区李庄村的2320名村民都有着另外一个身份:股东。

李庄村地处采煤塌陷区,村里没有多少农田,10多年前是一个欠债3000多万元的贫穷村。

“地卖完,钱花空,撇下的地成塌陷坑,村民急得把三轮蹬。”记者在采访时,不少村民清楚地记得这段顺口溜。这段顺口溜反映的情况是,1995年李庄村12个村办企业停产7个,剩下5个也经营不善,全村外债3000多万元,村民人均负债1.3万元。

为改变困境,1995年李庄村提出了“退二进三,发展三产,鼓励个体”的发展思路,果断地对濒临破产的7个村办企业采取了“关、停、并、转”,用借鸡生蛋的办法,建起新的建材市场。此后几年间,李庄村党委带领村民在采煤沉降治理区回填土地300多亩,采取自建、联建的方法,先后建起建材、家具、装饰材料、汽修等专业市场,引进商户1000多家,安排2000多人就业。

经过发展,李庄村不仅还清了3000多万元的债务,而且使村集体固定资产积累到5亿元,村民人均拥有固定资产20万元。

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后,李庄村党委认识到,产权不清导致机制不活,集体经济的一些弊端制约着李庄村向更高发展。如何科学地“分蛋糕”,如何通过“分蛋糕”撬动李庄村发展,成为一道亟须破解的难题。

“李庄村要进行股份制改革,让每位村民都有股份。”村党委书记辛建的建议得到了村民们赞同,“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让这些资产合情、合理、合法地量化成村民可以依赖的永久资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村民利益。”

辛建和村民代表们先后到江苏、浙江等地学习取经,准备对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进行一次“动筋骨”的改革。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人口复杂,利益纷争使矛盾错综复杂。村里嫁出去的闺女、上门女婿、没过门的媳妇、搬进来的外迁户等,李庄全村两千多口人,都盯着集体经济的“大蛋糕”。各说各的情况,各摆各的理。

2008年7月,股民资格名单和集体资产第一榜刚刚公示,一本厚达30页的建言书就摆在了辛建的办公桌上。这是100多名在外工作人员的建言书,他们认为自己也应该享受股权。但有村民认为,他们拿着工资和养老金,不应再跟村里群众争利益。

有村民劝辛建,“别人都是求稳怕乱,你们是没事找事”。

辛建说,“股份制改革是村集体经济必须要过的坎,不能后退”。

为了解决在外工作人员的问题,李庄村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10多次,召开村民大会3次,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在外工作人员以家庭为单位享受一份人口股。辛建说:“他们不管走多远,根还在李庄,让他们享受一份人口股是一份乡情。”

李庄村党员干部带头过好地域关、亲属关,并立下规矩:凡事摆在明处,群众拍板决定。李庄村2000多口人,仅股民资格认定就分了18类,耗时7个月,召开了21次村民大会。

经过股民认定、清产核资,经过18个月的艰苦工作,历经20次易稿,李庄村终于通过了《股东资格及股权界定的若干规定》和《合作社章程》。

2009年9月27日,李庄村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2010年的腊月二十三,村民们兴高采烈地领到了股份分红。

刘天义老人告诉记者,村里实行股份制后,去年他老两口获得了1.3万元的分红,“股份制改革解决了村里900多个老人的养老问题,我们还享受着医保”。

在村民享受股份分红的基础上,李庄村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对全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成立了24小时专职治安巡逻队、卫生队;建成娱乐活动中心,购置设备、健身器材、表演服装道具等,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健全妇幼保健室、孕检室、B超室,做到妇幼保健、孕检不出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