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5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暖天山
——援疆干部与新疆各族群众共铸民族团结丰碑
姜 帆 曾金华 牛 瑾

本报记者 姜 帆 曾金华 牛 瑾

2010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结对援疆”,肩负重托的数千名援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告别家人“西出阳关”,和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谋发展良策,思富裕之路,筑稳定之石,成为连通新疆与内地的“桥梁”、传播爱心与友谊的“使者”,用汗水和真情铸就了一座座民族团结的丰碑。

位于新疆奇台县的兵团驻地医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6师奇台医院,新近成立的泌尿外科与一个名字紧紧相连,那就是王毅敏,一位来自山西临汾的援疆医生。

来到奇台医院不久,王毅敏就发现当地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特别多,而当时奇台医院的普外、胸科、泌尿等专业很笼统,没有具体分科尤其是泌尿专业,治疗设备不足,技术不成熟,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要。

这让王毅敏萌生了一个念头: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通过查房、会诊、手术等日常工作,对年轻医生手把手地教,对身边医护人员的疑问耐心讲解,培养他们规范化地教学查房,从病例讨论中掌握治疗的方法与重点。他发现输尿管结石患者众多,却因为医院设备紧缺、输尿管镜手术技术不成熟,许多患者不得不赶到200公里外乌鲁木齐的大医院去诊治。于是,王毅敏积极向医院建议,租用了外院一台输尿管镜为患者进行手术,同时也让其他医生熟悉这项新手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在一年多的医疗援疆期间,王毅敏克服多重困难,凭着对医疗事业的满腔热忱,规范了系列诊疗技术和操作规范,协助成立了泌尿外科,为当地群众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罗布麻茶清香宜人,却“久在深山无人识”,近两年搭乘援疆快车,才得以从位于塔克拉玛干南缘的产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1团进入河北石家庄、邯郸等内地市场,渐渐为消费者所熟识。这“媒人”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援疆干部、农2师31团副团长狄增建。

一年多来狄增建频频往返于河北、新疆之间,为促进两地合作、交流与发展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为31团特色农产品进入内地市场搭建起一条“绿色通道”。

一个援疆干部就是一座桥梁,把全国人民的情谊带给新疆,把发展的资金带到新疆,把先进的理念带到新疆,把新疆富饶独特的物产输送到全国各地,让开放的新疆更开放。

为帮助和田地区民丰县一中贫困家庭学子圆梦,日前天津援疆干部再次开展“天津援疆前方指挥部——和田民丰县一中‘一帮一’资助活动”,天津60位援疆干部为该校60名高中生每人送来1000元、总计6万元的慰问金。

一笔笔援助资金,不仅帮助一个个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亦如涓涓暖流滋润了新疆各族群众的心田。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兄弟姐妹是一家。”在天山南北,“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深刻道理已在新疆各族群众中形成共识,“感恩伟大祖国 共建美好家园”成为新疆各族群众共同的心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