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20周年,同时又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2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为了充分展示20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及伟大成就,客观分析改革面临的困难和任务,展望深化改革的前景,本报从今天起连续推出8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20周年系列特稿”。
什么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什么是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与时俱进。
纵览当今世界,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国际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和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社科院等国内外权威机构,无一例外地作出中国经济仍会实现较强劲增长的判断。在这场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中国实践凸显出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出美好前景。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20年前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打开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思路。从春天出发,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走上了一条前景广阔的“中国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学界讨论最为热烈、争议最大的问题。”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的历史过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如是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讨论再一次热烈起来,对于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仍存困惑,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已成当务之急。面对这一形势,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石破天惊,振聋发聩。“‘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撰文说,“‘南方谈话’是新时期又一个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广东社科院副院长温宪元认为,“南方谈话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厘清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打开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思路,人们的思想认识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东方风来满眼春。从春天出发,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走上了一条前景广阔的“中国道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束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要求,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任务,对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
历史不会忘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
党的十六大这样评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丰富的实践为这一评价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证明。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野,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并彰显出无穷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突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亟待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如何完善这一体制?如何谋求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多地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日益高涨的需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面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规划了道路,在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上迈出了新步伐,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的优势,又有效克服其固有缺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贾华强认为,“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角度,深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这些年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为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完成改革的攻坚任务,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依据。近10年,我国财税、金融、价格、国有企业、农村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一个个新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简单对比,可以生动地展现这些年的巨大变化。199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2万多亿元,2002年跃上10万亿元新台阶,如今已经突破47万亿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均增速高达10%左右。199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784元,2002年这一数值分别跃升为7703元、2476元,如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增加到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977元。尤其是入世10多年来,我国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升到全球第二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每一次大的危机,都是对制度优势的重大考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大都陷入经济衰退,而我国经济不仅率先恢复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而且逆风开启新航程,实现了新的跨越。此次危机发生之前的2007年,我国人均GDP是2456美元,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跃过5000美元大关,只用4年时间,就翻了一番。
放眼全球现代化进程,这些都是从未有过的奇迹。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大幅改善本国经济状况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马克思早有预言:东方落后国家由于自身社会结构和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可以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的“跨越发展之路”, 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从而加速历史进程。
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20年,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极为宝贵的财富,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的,“这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
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当前,我们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此阶段,国内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更趋强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利益格局更加复杂的条件下,要突破深层次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转型的体制环境,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需要我们以更大的理论勇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
深化改革正当其时,思想解放未有穷期。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沿着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