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防灾减灾怎离得开“科技”一词?日趋强大的科技力量渗透于防灾减灾的各个领域,为人们在灾害面前赢得了更多的安全和自信。打开我国民生科技百宝箱,众多防灾减灾的科技硕果熠熠生辉,令人欣喜。
先来看重大滑坡监测预警。受全球地震活动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频发的地质灾害极大威胁着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国土资源部连续10多年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在重大滑坡灾害空间识别预测技术、监测预警技术、应急救灾防治技术方法和风险评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在全国推广的15万套滑坡灾害监测仪器,成功预报数百起滑坡灾害,避免了近万人的伤亡;研制的多种滑坡灾害应急治理新技术方法,使抢灾效率提高50%至200%。
再说海洋防灾减灾领域。台风、风暴潮等各类型海洋灾害可对我国造成每年数千亿元的直接损失。经过“两个五年规划”的艰难攻关,我国已掌握了多项海洋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预报关键技术。例如,通过初步建成有岸站、浮标、潜标、海床基、地波雷达及卫星遥感组成的军民两用的区域性海洋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网,福建省海洋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而863计划研发的“福建沿海风暴潮漫堤预测辅助决策系统”,可在数分钟之内完成多达近3000条可能路径、移速的福建沿海风暴潮计算,有效避免灾害漏报的发生。2010年,福建省先后遭多个台风正面袭击,受影响强度为近几年之最,但却创造了防御台风人员零伤亡的纪录。这背后,科技的支撑功不可没。
科技还能在防灾减灾的基础上能动地实现更加多元的成效。例如,作为我国村镇民居建造技术的一项重要突破,农村“板-柱-轻钢结构”体系房屋不仅抗震设防达到新修订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技术指标8度以上抗震设防要求,还能实现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5%节能要求,在抗震的同时,实现农村地方性资源的再生利用,有效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目前,这项技术成果已在北京顺义、平谷、怀柔、昌平,山西长治、山东寿光、安徽宁国等地推广应用2万平方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上重要突破只是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大家庭”中的几员。在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坚盾的神奇功用还将继续呈现。